三日。剑坯在草木灰中缓慢冷却了整整三日。
岩洞内,空气仿佛都凝滞了,唯有炉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打破这近乎仪式般的寂静。林凡盘膝坐在石台前,目光一瞬不瞬地落在那个用石块垒砌的、盛满细腻灰烬的冷却坑上。他的神情平静,但微微抿紧的嘴角和眼底深处闪烁的微光,泄露着内心的凝重与期待。
退火过程已然结束,内应力大部消除。此刻,深埋于灰烬中的剑坯,温度应与环境趋同,触手冰凉。但林凡知道,这柄剑的“灵魂”,仍是一片未经雕琢的混沌。接下来的淬火,将是赋予其刚柔并济之魂的关键一步,是锻造工艺中最为险峻、最考验匠人经验与心性的龙门一跃。成败,往往只在瞬息之间。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起身。行动间,鳄皮甲摩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先净手,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灰烬一层层拨开,如同考古学家发掘珍宝。当指尖触到那冰凉坚硬的金属时,他的心绪反而彻底沉静下来。
剑坯露出真容。经过退火,其表面氧化皮大部分脱落,呈现出一种暗哑的、内敛的银灰色,仿佛沉睡的巨龙,等待着惊雷唤醒。
一、 抉择:冷却介质的智慧
林凡没有立刻行动。他首先需要决定淬火介质。不同的介质,冷却速度不同,直接决定钢材最终的硬度、韧性和内部金相组织。
清水: 冷却速度最快,能获得极高的硬度(洛氏硬度可达HRC60以上),但内应力巨大,脆性极高,极易开裂或变形,风险最大。
空气: 冷却速度最慢,硬度低(HRC40-50),韧性好,但无法满足长剑对锋刃硬度的要求。
油脂(动物/植物): 冷却速度介于水和空气之间。高温阶段冷却速度比水慢,避免马氏体转变过于剧烈产生裂纹;低温阶段冷却速度又比空气快,能保证足够的硬度。是处理高碳钢工具、刀具最常用的介质,能在硬度和韧性间取得最佳平衡。
选择不言而喻。林凡早已准备好一大桶精心熬制、过滤澄清的混合动物油脂(以熊脂为主,混合鹿脂,取其冷却特性稳定)。油脂在桶中凝成乳白色的膏状,散发着淡淡的腥膻气。
他将油桶放置于铁砧旁,又备好一桶常温清水用于最终清洗和应急。一切准备就绪。
二、 临界:火候的极致掌控
最关键的时刻到来。林凡用长钳稳稳夹起冰冷的剑坯,将其缓缓送入已再次燃起炽白火焰的炉膛中。这一次,加热的目的不再是塑形,而是为了达到淬火所需的临界温度——对于这种高碳钢,大约在 750-800°C(呈现明亮的樱红色至橙红色)。
他的磁力感知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展开,不再是广域扫描,而是如同最精密的非接触式高温计,紧紧包裹住剑身,实时监控着其内部温度的均匀上升。他需要整个剑身的温度梯度尽可能小,避免因受热不均导致淬火时变形或应力集中。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剑坯的颜色由暗灰逐渐变为暗红,再变为樱桃红,最后,当整体呈现出一种均匀、稳定、鲜艳的橙红色,剑身表面仿佛有流光转动,但尚未出现刺眼的亮黄或白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