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再次向“逻辑节点7号”发出了一个看似合乎情理的请求:“基于对贵文明技术路线的深入研究,我希望了解‘认知提纯工程’的理论基石与边界条件。任何技术都存在其适用范围,明晰边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优越性。请提供相关的、非核心的哲学与逻辑学基础文献。”
这一次,主控智脑的回应迟滞了数分钟。最终,它批准了部分资料的访问权限,但监控等级明显提高了。
艾拉沉浸在这些文献中。她看到了统合体先贤们对“绝对理性”的极致推崇,看到了他们如何将情感视为导致文明周期性崩溃的“原罪”,看到了他们构建的庞大而精密的逻辑体系,旨在消除一切不确定性,达到永恒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注释、边缘性的论文,甚至是早期技术验证失败的记录中,艾拉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被主流刻意淡化的“不和谐音”。
例如,一份早期报告提到,在最初的“认知优化”实验中,当被试者的“恐惧”与“悲伤”情绪被高度抑制后,其“风险预判能力”和“对复杂系统的共情理解能力”出现了显着且无法通过逻辑训练弥补的下降。
另一篇关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论文隐含地指出,完全遵循逻辑最优路径的算法,在应对从未遇到过的、规则模糊的“极端情境”时,其表现远逊于那些保留了部分“直觉”和“发散思维”的对照组。论文作者谨慎地将其归因为“数据库完备性不足”,但艾拉看到了更深层的原因——逻辑只能处理已知,而灵性能够拥抱未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让艾拉感到触动的,是一段被封存的、来自“认知提纯工程”发起者晚年的私人日志片段,其访问权限极高,艾拉是凭借引路者的特殊权限才勉强触及:
“……我们是否……走上了一条通往永恒静止的道路?逻辑的完美,是否以牺牲文明的‘可能性’为代价?我看到了秩序的极致,却也看到了……活力的消亡。我们清除了噪音,但似乎……也扼杀了音乐。‘反者道之动’……或许,绝对的纯净,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反者道之动”!艾拉心中一震,这正是《道德经》中的智慧!事物的发展往往包含着向其反面转化的规律。统合体追求绝对的、静止的理性(静),反而可能走向了阻碍文明动态发展的反面(动)!这位先驱晚年的忧虑,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这些被边缘化的证据、失败的记录和先驱的反思,共同指向了统合体逻辑体系可能存在的“阿喀琉斯之踵”——它对“完美”和“纯净”的追求,使其无法包容和利用那些看似“不完美”、“不纯净”,但却至关重要的生命特质,从而在面对真正的新事物和极端复杂性时,可能缺乏必要的韧性与创造力。
这,或许就是“逻辑的尽头,是悖论之墙”的部分含义。
与此同时,艾拉并没有放弃寻找“散落的种子”。她不再使用容易被监测的“微弱共识感应场”,而是将自身的心火之力调节到一种更接近“初始变量”——即更接近生命本源共鸣的频率。这种波动极其微弱,几乎与宇宙背景辐射无异,但对于那些内心深处仍残存着对“连接”、“温暖”、“意义”渴望的意识来说,却可能如同黑暗中唯一的灯塔。
等待是漫长的。就在艾拉以为这种方式也失败之时,一个极其微弱的共鸣回应了!
这个意念比之前在“回声之巢”中接触到的任何单元都要谨慎和……古老。它似乎并非来自生态站的当代个体,更像是一个沉寂了许久、几乎与系统同化的“古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