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烽火暂熄

中平五年的秋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塞外的寒风提前南下,吹过幽州的山川原野,却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宁静。

随着张举、张纯伏诛,丘力居遣使求和,幽州境内最大的几股叛乱势力已被彻底清除。刘虞开始着手进行战后的重建与安抚工作。他的核心策略是“止戈”与“教化”。

一方面,他大力推行“解散武装”的政策。除了保留必要的郡国兵维持地方秩序外,那些在战时被豪强、士族组织起来的私人武装、各地征募的乡勇民壮,大部分都被给予钱粮遣散归乡,鼓励他们回归田地,恢复生产。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地方上的紧张局势,减少了潜在的治安隐患,也让无数家庭得以团聚。

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足够的威慑力,防止塞外胡族因汉军解散而心生妄念,刘虞又特意保留了两支精锐主力:一是公孙瓒麾下驻扎在渔阳的万余人幽州铁骑,这支军队久经战阵,战力强悍,驻守边塞,足以令乌桓、鲜卑等部不敢轻举妄动;二是刘备麾下驻扎在右北平的五千余精锐,这支军队虽数量不及公孙瓒部,但有关羽、张飞、赵云、太史慈、麴义等良将统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刘备仁德,深得民心,足以稳定右北平乃至周边郡县。

与此同时,与乌桓各部的互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恢复。盐、铁、布帛、粮食等物资开始有限度地流入草原,换取牛、羊、马匹、皮毛。边境线上,虽然依旧需要严加防范,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已然停止。刘虞的怀柔政策开始显现效果,许多原本摇摆的中小部落纷纷前来归附,表示愿意臣服。

到了九月,秋高气爽,稻黍飘香。幽州大地虽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持续了数年之久的战乱烽火,终于暂时熄灭了。道路上开始重新出现商旅的身影,荒芜的田地里也有了农夫辛勤劳作的身影,孩子们的笑声偶尔也会在重建的村落中响起。

蓟城州牧府内,刘虞看着各地报来的关于秋收、流民安置、互市情况的文书,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他提起笔,准备向朝廷上表,奏报幽州战乱已平。

此刻的渔阳城内,公孙瓒正在校场上操练他那支精锐骑兵。马蹄声如雷,刀光闪烁。他望着北方草原的方向,眼神冰冷。和谈?互市?在他看来,这不过是暂时的休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唯有强大的武力,才能换来真正的安宁。他在积蓄力量,等待着一个时机。

右北平城外的军营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晨曦微露,号角声已划破长空。校场上,数千将士整齐列队,甲胄鲜明,刀枪如林。

刘备站在点将台上,一身玄色铠甲,腰佩双剑,目光如炬。他身后,关羽、张飞、赵云、太史慈、麴义等将领一字排开,威风凛凛。

“启禀府君,全军集合完毕,请府君训示!”关羽跨前一步,声如洪钟。

刘备微微颔首,向前迈出一步,目光扫过台下数千将士。

“将士们!”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整个校场,“经过数日休整,我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边境虽宁,然贼寇犹存,我等不可有丝毫懈怠!”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旌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自今日起,全军加强操练!骑兵练骑射冲阵,步兵练结阵厮杀,弓弩手练百步穿杨!我要你们人人如虎,个个如狼,将来战场之上,令行禁止,所向披靡!”

“吼!吼!吼!”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震四野。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转身对众将道:“云长、翼德、子龙、子义、麴义,随我来。”

...

太守府议事厅内,刘备与麾下文武齐聚一堂。

文士席上,贾诩闭目养神,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简雍则忙着整理手中的竹简,不时提笔记录着什么。

武将席上,关羽正襟危坐,丹凤眼微眯;张飞则有些坐不住,不时挪动一下身子;赵云和太史慈低声交谈着;麴义则目光炯炯,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宪和,互市情况如何?”刘备率先开口。

简雍连忙起身,拱手道:“启禀府君,互市进展顺利。最近共购得良马两千三百余匹,现已部分编入各营。此外,还换得牛羊数千头,皮毛若干,均已入库。”

刘备眼中闪过满意之色:“很好!有了这些马匹,我军骑兵可谓如虎添翼。”

他转向太史慈:“子义,侦骑营补充至四百人后,训练可还顺利?”

太史起身抱拳:“回府君,新兵虽骑术尚可,但侦查、追踪、反追踪等技能还需加强训练。末将已制定详细计划,数月之内,必让他们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