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琴心相许

蔡琰离去后,客厅内的微妙气氛稍稍缓解。刘备定了定神,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蔡邕提出的学术疑问上。他走到案几旁,与蔡邕并肩而坐,就那部《礼记集说》手稿中的几处标点运用、段落划分以及一些融合了后世见解的注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刘备的讲解并非空泛,而是引经据典,又能跳出传统框架,提出新颖而合理的解读,尤其是那些标点符号,使得文句的断句和语气层次分明,意义豁然开朗。蔡邕起初还带着考校之意,越听越是心惊,继而转为叹服。他发现这位武将出身的州牧,在经学上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竟丝毫不逊于当世大儒,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明晰透彻。

“妙啊!玄德公此解,如拨云见日,令老夫茅塞顿开!”蔡邕抚掌赞叹,看向刘备的目光中充满了欣赏与复杂。此子文韬武略,胸怀丘壑,更兼重视文教,创下造纸印刷这等惠泽千秋的功业,确是人中龙凤。女儿的眼光,倒是不差……

就在两人相谈甚欢,沉浸在学术探讨之中时,一阵若有若无的琴音,如丝如缕,从后堂悠悠传来。

初时琴音低回,似少女怀春,心有千千结,欲语还休;继而音调渐起,如溪流潺潺,带着试探与期盼,小心翼翼地流淌;随后,琴音变得明亮而热烈,仿佛春日照破寒冰,百花绽放,那压抑已久的情感喷薄而出,带着毫无保留的倾慕与依恋,旋律缠绵悱恻,直叩心扉。

这琴音,分明是一首极为大胆、直白地表达女子爱慕之意的古曲《凤求凰》!

刘备虽非音律大家,但在青州书苑氛围熏陶下,亦能辨其雅意。更何况,这琴音中的情意是如此炽热而专注,仿佛将所有的心事都寄托于弦上,只为传入他一人的耳中。他讲解的声音不由得停了下来,侧耳倾听,心中那刚刚平复的涟漪再次荡漾开来,且更为汹涌。

蔡邕自然也听出了琴音中的含义,老脸之上闪过一丝尴尬,随即化为一声无奈的叹息。他看向刘备,只见对方眼神专注,面露动容之色,显然已听懂了女儿借琴音传递的心事。

琴音袅袅散去,余韵犹在耳畔。客厅内陷入一片寂静。

蔡邕沉吟良久,终于下定决心,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玄德公……觉得小女琰儿……如何?”

刘备闻声,从琴音的余韵中回过神来。他看向蔡邕,目光清澈而坦诚,脑海中却飞速闪过历史上蔡琰悲惨的遭遇——被掳匈奴,流落异乡十二载,归汉后所作《悲愤诗》字字血泪……那样的才情,那样的女子,不该承受那样的命运!

而这一世,他刘备,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他拥有青徐基业,麾下人才济济,更能给予她安定、尊重与理解。他们有着对文化共同的追求,方才那炽热的琴音更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她的心意。他为何不能给她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配得上她才华与真心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