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中的权力暗流与少年君王日益炽热偏执的心思,暂时并未过多影响到宫外的燕丹。
他依旧忙碌于工坊、墨家子弟以及偶尔入宫“汇报工作”之间,日子过得充实,却也因嬴政愈发严密的“看管”而略感束手束脚。
这日午后,燕丹难得清闲,处理完手头几件关于玻璃镜抛光工艺改进的文书后,一时兴起,决定换上寻常布衣,不带随从,独自去咸阳城的市井街巷间走走看看。
穿越至今,他大多时间周旋于王宫、府邸和工坊之间,对于这个时代真正普通人的生活,接触得并不多。
时近傍晚,街市上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贩夫走卒的吆喝声、孩童的嬉闹声、车轮碾过石板路的辘辘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燕丹信步闲逛,看着两旁售卖的各种货物,从简陋的陶器、木器到新鲜的蔬果、肉食,倒也自得其乐。
走着走着,便到了寻常人家准备晚膳的时辰。
燕丹注意到,许多刚从工坊、田地归来的庶民,或是在街边食摊坐下,或是从怀里掏出自带的干粮,他们所食之物,大多简单粗糙。
最常见的是黄澄澄的小米粥或小米饭,以及一种颜色更深、颗粒感更强的豆饭,偶尔能见到有人啃着黑乎乎的、掺杂了大量麸皮的粗面饼子,至于白面蒸饼或米饭,则极为罕见。
燕丹心中微动,在一处看起来还算干净的路边食摊坐下,也要了半碗豆饭和一碟腌菜。
那豆饭是用大豆(黄豆)混合少量小米蒸煮而成,豆粒坚硬,口感粗糙,咀嚼起来颇为费劲,还带着一股明显的豆腥味。
就着咸涩的腌菜勉强咽下,燕丹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这个时代,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作物产量普遍不高。
小麦虽好,但亩产远低于耐旱耐瘠薄的小米和大豆,且对田地和肥料要求更高,因此多种植于贵族封地或富户的良田中,普通平民难以广泛种植。
即便种了,收获的小麦也多用于缴纳赋税或换取其他必需品,自家是舍不得吃的。
而石磨,尤其是经过他“改良”后的新式石磨,虽然效率提升了不少,但造价不菲,且需要畜力或人力驱动,目前也仅是在贵族府邸、官署以及少数富户家中才有配备。
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依旧依靠最原始的杵臼舂米脱粒,加工谷物费时费力,能吃上豆饭小米饭已是不易,想吃上精细的面粉,简直是奢望。
“看来,香皂镜子烈酒这些东西,赚的都是贵族的钱,对于真正改善底层民生,作用有限啊。”燕丹放下粗糙的陶碗,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