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专利暗战·苏婉晴的蝴蝶效应

用户讨论区出现两极分化。有人嘲讽这是失败品包装成艺术,也有人认为这种坦诚反而体现技术自信。

一周后,结果揭晓。

“残缺蝴蝶”获得本届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奖最高人气奖。评委会特别提到:“该设计打破了追求完美的工业传统,用留白引发对人机关系的深层思考。”

新闻刷屏。

苏婉晴走进会议室时,手里拿着一份打印件。是某权威杂志的评论文章节选:“当对手忙着拼凑虚假完整时,真正的领先者已经开始定义新的标准。”

陈默看完,放下纸。

“他们现在是什么反应?”他问。

“周海涛团队紧急开会。”苏婉晴说,“他们发现我们的专利虽然只覆盖右半边,但所有关键算法都藏在里面。他们的‘完整蝴蝶’用了相同架构,等于直接踩线。”

陈默手指敲桌面。

“准备起诉。”

“告什么?”

“侵犯底层知识产权。”他说,“我们有‘蝴蝶基因序列’。”

苏婉晴眼睛亮了。

这是他们早就埋下的伏笔——在最初开发阶段,整个算法框架被注册为一项基础性发明专利,编号CN2049-MT001,名称为《基于生物神经模拟的动态决策模型》。这项专利不受外观改动影响,任何使用同类逻辑结构的技术都在其保护范围内。

“我们一直没提它。”她说。

“现在提。”陈默说,“发律师函,要求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公开道歉。”

“他们会拖。”

“不怕。”他说,“让陆明远联系专利局,启动异议程序。同时向欧盟知识产权办公室提交跨境保护申请。”

苏婉晴立刻安排。她拨通电话,用简洁语言下达指令。随后打开系统,上传证据包。包括代码比对报告、架构相似度分析、以及第三方实验室出具的技术关联证明。

两小时后,第一份回应来了。

德国专利局受理异议申请,并暂停周海涛旗下公司三项相关专利的生效程序。理由:涉嫌与已有基础专利存在实质性重叠。

法国、荷兰、瑞典同步跟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默坐在会议室没动。面前投影切换成法律流程图,显示各国审查进度。红色警示不断跳动。

苏婉晴合上电脑。

“蝴蝶已入陷阱。”她说。

陈默看了她一眼。

“还没完。”他说,“他们一定会想办法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