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以退为进,星耀南美

铁柱团队载誉归来,在机场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然而,铁柱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A国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收藏家”绝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罢手,国际市场的风浪只会更急。

回到指挥部,他立刻召开了全员会议。

“兄弟们,A国这一仗,我们打赢了!打出了气势,也打出了信誉!”铁柱的声音铿锵有力,“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星尘’的产业化、市场化,还有无数硬仗要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激动而熟悉的面孔:“接下来,我们的重心有三!”

“第一,确保A国项目顺利落地!小陆,李工,你们负责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海外项目部,严格按照协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应用中心和工厂的建设与技术支持!这是我们在海外的标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第二,加速国内产业化进程!与北方重工、华东精仪的联合设备攻关要再提速!与华鼎资本的合作要尽快完成最终签约,资金必须及时到位!我们要在国内建成首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尘’量产线!”

“第三,继续开拓全球市场!A国的成功是一个样板,我们要借此东风,主动出击,接触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北美那些尚未被完全封锁的潜在合作伙伴!要把‘星尘’的旗帜,插到更多地方!”

“是!”众人齐声应和,声震屋瓦,斗志昂扬!

就在匠人村上下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计划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出现在了匠人村产业园的门口。

来者是一位年纪约莫六十多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老旧但干净的中山装的老者。他提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皮质公文包,眼神清澈而坚定,指名道姓要见赵铁柱。

保安见其气度不凡,不敢怠慢,通报了进去。

铁柱正在与李哲、严教授讨论设备图纸,闻言有些诧异。他并不认识这位名叫“宋济民”的老者。

“请老先生到会客室,我马上就到。”铁柱放下图纸,对李哲二人点点头,“你们先看,我去去就来。”

会客室里,自称宋济民的老者腰板挺直地坐在沙发上,见到铁柱进来,立刻站起身,动作略显迟缓,却带着一种旧式知识分子的矜持和礼节。

“您就是赵铁柱,赵总?”宋济民打量着铁柱,眼神中带着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我是赵铁柱。宋老先生,您找我有事?”铁柱客气地请对方坐下,亲自给他倒了杯茶。

宋济民没有碰茶杯,而是直接打开了那个陈旧的公文包,从里面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用绒布包裹的、巴掌大小的金属盒子。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块颜色暗沉、表面有着奇异扭曲纹路的金属片,旁边还有几本纸质泛黄、手写的工作笔记。

“赵总,老夫冒昧前来,是想把这个……交给你们。”宋济民将金属片和笔记推到铁柱面前,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是我老师,还有我们课题组,几十年前……未完成的研究。”

铁柱心中一震,轻轻拿起那块金属片。入手沉重,那奇异的纹路隐隐让他感觉到一丝熟悉,与“星尘”的微观拓扑结构似乎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显得粗糙和原始很多。

“这是……?”

“我们叫它‘涟漪合金’。”宋济民眼中泛起追忆的光芒,“六十年代末,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材料学巨匠,提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理论构想——通过模拟宇宙星云的物质波纹,来设计金属的微观结构,以期获得前所未有的性能。这块样品,是我们当时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土办法能制备出的、最接近理论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