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以倭治倭

影视编辑器 花萌轩 2923 字 4天前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胜利的狂喜,也无对杀戮的怜悯。

“传令,”他淡淡地说道,“清扫战场,降者不杀。舰队前出,炮击鹿儿岛港所有可见的船坞、仓库、防御工事。”

“轰隆隆——!”更加密集的炮火,如同天罚,再次降临九州海岸。

九州海战,以大明新式水军的绝对胜利告终。

倭国赖以维系海权、纵容寇掠的百年水军力量,在这一天,被彻底打断脊梁,葬送于钢铁与烈火之中。

东海的霸权,自此刻起,无可争议地易手!

大明海疆的毒瘤,将被连根剜除!

……

九州海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大明远征军的钢铁洪流并未因海战的辉煌胜利而停歇。

鹿儿岛湾的炮声,成为了登陆作战的序曲。

在海军舰炮如同雷神之锤般持续不断地轰击海岸,将任何敢于露头的抵抗据点犁为平地之后,搭载着精锐陆师和沉重装备的登陆艇,开始如同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冲上九州的滩头。

支撑这场跨海远征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强大而高效的补给线。

从浙江的宁波港、福建的泉州港,到应天的龙江港,无数悬挂着“明”字旗或“大明商会”旗号的运输船,满载着粮食、弹药、被服、药品以及替换的武器零件,如同永不枯竭的血管,将母体的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征前线的琉球基地,再由此分发至九州前线。

更令人惊叹的是,无论前线消耗多么巨大,大军似乎从未真正为物资发过愁。

在夜深人静时,苏宁会悄然开启他的工业空间,将里面早已储备好的标准化弹药箱、高能量口粮、急救包、甚至替换的枪管和火炮零件,神不知鬼不觉地补充到核心仓库之中。

这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支持,使得大明远征军的后勤保障能力,达到了让这个时代任何对手都绝望的地步。

然而,登陆后的明军,并未急于冒进。

他们充分吸取了历史上蒙元远征作战的教训,采取了极其稳健的“堡垒推进”战术。

每攻占一处战略要地,无论是港口、城镇还是交通枢纽,随军的工兵部队便会立刻行动,在海军工师的指导下,利用预制构件和当地材料,迅速修建起坚固的棱堡式营寨。

这些营寨外围挖掘壕沟,设置铁丝网,内部架设火炮,形成可以独立防御并相互支援的支撑点。

大军以这些营寨为依托,如同巨蟒缠绕猎物,一步步收紧包围圈。

海军舰队则沿着海岸线平行推进,利用其强大的舰炮射程,为陆师的侧翼提供掩护,并随时准备对负隅顽抗的据点进行毁灭性的炮火覆盖。

这种陆海协同、步步为营的打法,让习惯于猛冲猛打、搞“一骑讨”和奇袭的倭国武士们无所适从,他们的反击往往撞在明军坚固的防线和密集的火力网上,头破血流。

苏宁深知,彻底征服一片土地,仅靠军事碾压是不够的,更需要政治上的分化瓦解。

他敏锐地注意到,倭人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阶层矛盾、藩国矛盾尖锐。

许多底层足轻(步兵)、浪人乃至一些小豪族,在强大的明军面前,并非都愿意为各自的大名(封建领主)殉葬。

于是,一道极具政治智慧的招降令从明军大营发出:“凡弃暗投明者,免死!凡阵前倒戈者,授田!凡立功赎罪者,重赏!”

此令一出,效果立竿见影。

面对明军不可战胜的武力和颇具诱惑力的招揽政策,开始有零星的、继而成建制的倭军部队选择投降。

对于这些降兵,苏宁并未歧视或坑杀,而是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编。

他挑选其中较为驯服、且与萨摩、肥前等死硬派有隙者,单独编成数支“倭人先遣队”(俗称“倭营”),配发给基本的武器和鲜明的标识,由明军军官担任骨干进行控制和指挥。

这些“倭营”被投入到下一次进攻的最前线。

让他们去冲击昔日同袍的阵地,去扫荡熟悉的村庄,去辨别隐藏的敌人。

这一手“以倭制倭”堪称毒辣,既有效减少了明军主力的伤亡,消耗了倭人的有生力量,更在精神上沉重打击了抵抗者的士气……

看着昔日的同伴调转枪口,那种背叛感和绝望感,比明军的炮弹更具杀伤力。

在军事上的无情碾压和政治上的分化瓦解双管齐下之下,九州岛上负隅顽抗的倭寇势力如同被烈日暴晒的毒虫,正在迅速失去水分和活力。

他们赖以生存的机动空间被明军一步步压缩,后勤补给线被彻底切断,内部人心惶惶,相互猜忌。

每一次战斗,都在消耗他们本就不多的力量和顽抗的意志。

苏宁站在新搭建的前线指挥所内,看着沙盘上代表明军控制区域的蓝色旗帜不断向北蔓延,而代表抵抗势力的红色区域则在不断萎缩、碎裂。

他知道,这条困扰华夏海疆百余年的“毒虫”,正在被他一寸寸地打残、肢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距离将其彻底解决,只剩下时间问题。

大明的龙旗,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势,深深地插入这片曾经不断滋生寇患的土地,用钢铁与烈火,书写着全新的、不容置疑的秩序。

……

万历四年的初夏,京城沉浸在一片暮春的慵懒之中。

紫禁城内,年轻的万历皇帝依旧在张居正等辅政大臣的督导下,进行着日复一日的经筵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