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民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然而技术革新所带动的生产力发展,使倭寇在武器装备上,拥有着跨越时代的优势。
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就决定了人民军士兵在战斗中,需要付出成倍的巨大伤亡,而这恰恰就是马超心中所畏惧的情景。
随着倭寇军队全面撤离湖广境内,在南直隶与大宋军队顺利会合后,人民军的凌厉攻势,也就暂时停止了下来。
马超为了防止倭寇军队重整旗鼓后,再次沿长江西进,对华夏腹地构成威胁,便精心部署,在武昌府、黄州府、九江府等地修建了十二处炮台。
这些炮台就宛如一座座堡垒,屹立在长江岸边,用来封锁长江航道,使倭寇舰船不敢再肆意猖狂。
随着抗倭战争趋于缓和后,马超的心情却万分急切。
他要抢在登陆倭国的高杰军团,还没有被倭寇回援军队击败前,再尽可能多的收复一些国土,并构建起稳固的防御纵深。
马超命令长江北岸的第三军团进攻淮安府,第一军团向着庐州府进发;实力最为强大的中亚军团,则被他派去进攻凤阳府。
多尔衮的第六军团与乞活军,负责在山东、河南境内活动,维持战场外围的安全稳定,所以不用参与南直隶境内的战斗。
在长江南岸,第二军团负责进攻徽州府,第四军团配合同样使用新式武器的第一特战旅、黄浦军校教导团、黄埔军校士官团、原中央警卫团、黑衣禁军,一同进攻安庆府和池州府。
此外原大明皇家陆军军团、刘文秀率领的原大西军团、李过率领的原大顺军团、原大明旧军阀组成的辅兵军团,约二十万兵马,由黄得功统领进攻浙江。
但马超这样的兵力部署,并非是要与倭寇和大宋国军队决战,而是要对南直隶形成一个具有纵深防御的战略合围。
通过军事封锁、军事袭扰、军事宣传、重点进攻等多种手段,逐步分化瓦解敌军,让大宋傀儡政权感受到四面楚歌的危局,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困境。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战略合围,营造出一种敌退我进,敌弱我强的假象,给帝国军民们传递一种信心,让他们相信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