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有了经营辽东的决心,可是现下辽东是个什么局势呢?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明在辽东主要设置有大宁都司、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你可以将之理解为后世的省级军区,因为当时关外民政方面的事物极少,所以都司的责权就比较大。
永乐九年,朱棣派心腹太监,女真人亦失哈去奴儿干各地“打招呼”。
“喂!如今北京的大哥是朱棣,认的话就上咱家这儿领官印,赏银钱宝钞。要是不认的话,桀桀……”
“认!我们都认!”
就这样,各部女真头子都被大明朝廷收编,端上了铁饭碗。
现在闭上眼睛稍微想象一下,大明实际控制的大宁和辽东差不多就是那个鸡脖子,可能只有半个鸡脖子的面积。
奴儿干就是那个鸡头,包括后世的内蒙部分,黑龙江,吉林、辽宁部分以及外东北。
在永乐初年间,明朝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一个卫有五个千户,5000多人。
奴儿干都司的这些卫所,自然以蒙古人、女真人为主。
但塞国人给大明修建的百城与这些卫所不完全重合,它是沿着明朝与鞑靼的边境线,由南向北修建的。
这百座城中有十几座最后被明廷扣下,成为了军屯。有二十多座被塞国人卖给豪强富户,剩下的将近六十座都卖给了女真军屯指挥使。
自然是不讲规矩的,但塞国商人为了收回本钱,只能出此下策。
但客观上有了这些坚城为依托,在东北扩大屯田规模就有搞头了。
朱棣的初步打算是在朝廷和汉人掌控的40余城附近建立新的军屯千户所,这就需要从内地迁过去四万多人。
征求户部的意见,夏原吉板起脸说:“没钱”!
这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是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就比如迁都工程,是不是一定要迁?
老百姓被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类的美化之辞一忽悠,很容易热血沸腾。但站在决策层理性思考,肯定想的不是要死要活,人家南宋的宰相陆秀夫和末帝不一样跳海死社稷了?跟都城在哪里有啥关系?
朱棣只能掰开揉碎了讲开发东北的必要性,经过数次廷议,大臣们终于捏着鼻子认了这件事。
皇上一句话,下头跑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