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汉武帝的长生路之长生梦断

太初二年(前103年),由于连年战争和灾害,再加上朝廷大兴土木,汉朝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时主管祭祀的官员便上奏汉武帝,说雍城五畤已经没有了煮熟的牲牢作为祭品,祭祀时芬芳之味难以凑齐。

无奈之下,汉武帝只好下令祠官,除了五月的尝驹祭以及天子亲自郊祀时采用真正的牲畜外,在举行牲礼和祭祀山川时需要用到驹的,一律以木偶马代替。

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再一次东巡来到海边,查问方士们出海寻仙的情况,仍然没有任何结果,汉武帝大失所望。因为担心触怒汉武帝招来杀身之祸,有方士便说,“黄帝时,建造了五个城邑、十二座楼,用来迎接、等候神人,称为迎年,如今却还没有齐备。”

汉武帝于是下诏按照方士所言筹备,并称之为明年,之后汉武帝又亲自行礼祭祀了天帝。

曾献明堂图的公玉带则说,“黄帝虽然封祭了泰山,然而当时风后、封巨、岐伯等人却都建议封东泰山,禅祭凡山,与福瑞相合,然后才能产生不死。”

听了公玉带的建议后,汉武帝便又命人准备了祭祀用具,率众来到了东泰山,结果发现东泰山极为矮小,与名声根本不相称,便没有亲自祭祀,只是命令祠官代为行礼,而且没有在这里举行封禅仪式。同时,又命公玉带留在东泰山,负责主持这里的祭祀工作,并迎候神人。

夏天时,汉武帝又返回了泰山,像以前那样举行五年一次的修封礼,此外还增加了禅祭石闾的礼仪。石闾,也就是石闾山,在泰山以南,有不少方士都说这里是仙人居住的门闾,因此汉武帝才亲自进行禅祭。

此后数年,由于汉朝与匈奴的战事再起,且汉朝多次兵败匈奴,再加上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方士们求仙屡屡无果,汉武帝对于求仙之事渐渐有所懈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直到天汉四年(前97年)的“余吾水之战”后,随着汉匈关系再度缓和,汉武帝才再一次到泰山举行了修封礼,回来时路过恒山,又在这里举行了祭祀。

汉武帝在位这数十年来,一直醉心于神仙长生术,汉朝的祭祀活动极为频繁,汉朝的祭礼也因此得以完善,其中泰一神和后土神,由汉武帝每隔三年亲自祭祀;薄忌建议设立的泰一祠、三一、冥羊、马行和赤星等五处神祠,则由宽舒等祀官,每年按照时节进行祭祀。以上六庙,平时皆交由太祝官进行管理。同时,汉武帝泰山封禅后,汉朝的封禅制度也得以形成定制。

不过,由于当时各种流派学说难以统一,这数十年间的祭祀极为混乱,除了以上六庙的祭祀对象因为神话体系的建立,得到国家层面确认,祀礼基本得以固定外,其他祠庙的管理就混乱了很多,那些经方士建议所立的祠庙,都交由建议者主持,人死庙废。此外,八神等神、明年、凡山等名祠,以及汉武帝出行时路过的名山名水,则是汉武帝路过才进行祭祀,离去便停止了祭祀。

由于那些出海寻仙和在各地迎候神仙的方士,始终没有应验,公孙卿还知道以神人的脚印来辩解,其他人更是空耗国家钱粮而毫无声息。这种情况下,汉武帝越来越对那些方士的怪诞、迂阔之语感到厌倦,因而自天汉四年(前97年)举行了修封礼后,汉武帝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出巡和寻仙。

此后,汉武帝虽然仍对长生求仙存有一丝幻想,希望日后能够遇到有真本事方士,但对于现有的这些方士,却是彻底失望了,因此那些方士虽然仍旧时常给汉武帝提出各种建议,但汉武帝再也没有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