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商海浮沉

王忠拿着皇商名单退出书房后,便径直向大门走去,便一路吩咐小厮去找车夫准备好马车出门办事。

王忠迈出宅邸大门时,清晨的阳光正好洒在朱红门柱上。

他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朱漆大门上略显斑驳的安贞居匾额以及配套楹联,那鎏金的几行字在晨光中泛着暗哑的光泽。

宅邸门口的两个石狮子依旧威严,却少了往日的气势。

仿佛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不多时,车夫老刘驾着一辆青幔马车出来,便停在了大门前。看见王忠赶紧放下手中的水烟袋问道。王管事,去哪儿?

王忠没有立即答话,而是站在台阶上,将手中的皇商名单又展开来细细看了一遍。

那些曾经熟悉的商号名称,如今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刺眼。他深吸一口气,对车夫道:先去估衣街。

注: 估衣街是天津最为繁华和着名的商业街之一,有“天津商业第一街”之称。

王忠直接上了马车坐进车厢。

老刘知道王忠要办正事,二话不说就挥鞭驱马。马车在天津的街道上缓缓前行。王忠坐在车里,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份烫金封面的名单。

王忠翻开那份皇商名单,这才仔细捋了一遍名单上的商号,密密麻麻,曾经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份权势与财富。

那些打着奉旨经商旗号的皇商们,不仅垄断了盐铁丝绸等重要物资的贸易,更借着皇室的名义,在各地开设商号,积累下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福瑞祥、恒昌号、元隆号......王忠轻声念着这些熟悉的名字,眼前仿佛又浮现出早年间这些商号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盛况。可如今,这些名字却大多已经蒙上了一层灰尘。

马车继续在天津的街道上穿行。王忠看着名单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商号名字,心中不禁感叹。

这些商号,曾经是皇室的重要支柱,如今却大多已经没落。更让他担忧的是,现存的这些商号,还是否愿意卖皇室面子?

随着马车的颠簸,王忠的思绪越飘越远。半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太多世态炎凉。那些曾经趋之若鹜地巴结皇室的商人官吏们,如今见了王府的仪仗都避之不及。

就在这几个月,他亲身体验过曾经的前清官员在街上遇见自己时,竟然低头装作没看见,匆匆绕道而行。

就剩这么几家了啊......王忠收回思绪,重新聚焦在名单上。

王忠仔细捋了一遍,在天津尚存且设有商号的皇商,不过五六家而已。他用手指轻轻点了点这几个名字:福瑞祥同裕和泰和昌聚源钱庄,还有那个经营不善的康正泰。

王忠着名单上的商号名字想着,按照这名单上在天津设有商号的皇商,一家一家拜访。先去福瑞祥,然后是......

先去福瑞祥,这也是天津现存最大的皇商商号。

福瑞祥......王忠轻声念着,想起这家曾经以京津为首通运南北,赫赫有名的商号。

如今,它虽还在天津设有总号,但早已今非昔比,曾经商业有多么繁荣兴盛,如今就有多么落魄。

宣统三年王府去订制一批贡缎时,掌柜的竟敢当面抱怨丝料涨价,各种搪塞说辞成交的货物成色,这要是放在一年前,简直是大逆不道的死罪。

王忠看着名单上密集的商号,其中不乏在大清朝疆域上盛极一时的商号,如今都已是烟消云散,更有甚者都已家破人亡。

天德隆......他轻声念出一个商号名字,唇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这个曾经专为皇室采办京绸苏绣的百年老号,如今在名单上赫然标注着二字。

他记得去年冬天回北京醇亲王府送节礼时,路过前门大街,那栋曾经富丽堂皇的三层商厦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门口的铜狮子还保持着昂首的姿态,却早已锈迹斑斑。

泰裕号......王忠的手指微微颤抖,这个曾经垄断北方茶叶贸易的皇商巨擘,如今在备注栏里写着闭门歇业不知所踪。

他想起三年前泰裕号的少东家恭敬等候在王府门前,哭求续年贡时那副狼狈模样——那可是曾经比四品大员都要有深厚家底的皇商啊!

王管事快到了。车夫的声音打断了王忠的思绪。

王忠掀开车帘一角,看着街景。街道两旁,洋行林立,电车轨道纵横交错,处处透着新时代的气息。而那些曾经兴盛一时的皇商店铺,却大多已经换了招牌,或是门庭冷落。

马车穿过繁华的闹市,车窗外的景象让王忠的思绪愈发沉重。

曾经专属于皇商的繁华街市,如今已被林立的现代商铺和洋行取代。装铺上霓虹灯的街道,行人匆匆,却再难觅当年那些穿着锦缎、坐着轿子的皇商身影。

广源银庄......倒闭。王忠的目光扫过名单上这几个刺目的字眼,不禁长叹一声。

这家曾经为内务府管理金银储备的银号,前些年因数笔巨额亏空而轰然倒塌,东主不堪内务府追债,在城南一处破庙里自缢身亡的消息,他还是从兄长王福的闲谈中得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刘去福瑞祥。王忠放下名单,对车夫兴致颓然的吩咐道。

好嘞!

第一站是福瑞祥。这家曾经在京津赫赫有名以筹办绫罗绸缎,各色花样为主营业务的商号,如今在众多皇商之中还算经营得当。

王忠下了马车,抬头看了看店铺的招牌。招牌依旧,但已经没有了当年那种金碧辉煌的气派。橱窗里的绸缎虽然依旧光鲜,却少了往日的奢华感。

走进店内,掌柜的见是王忠,连忙迎了出来,脸上堆满了笑容,却掩不住眼中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