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吕叔自然知道最近一段时间的学术圈大地震

这份执拗,就成了老院士们此刻最后的倔强。

见此情形,

陈今朝倒也不着急。

一边张罗着老院士们啃西瓜,另一边,像是自说自话地讲了起来。

“诸位前辈,其实这件事儿啊,说起来,归根结底,还真是我的失职与疏忽。”

“就像前几年,我一心扑在了大国的尖端科技的发展,却没关注到体系内暗中发生的大改变。”

“如果我早点注意到,可能今天也不至于发生这样的事情。”

“更不会出现如今这般系统性的大问题。”

“可老话怎么说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很多事儿啊,也是不查不知道,不错不知道。”

“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去粤州走访调查的联合专项调查组,给我发来了最新的工作报告。”

“说,粤州今朝工业自研基地的9000多名年轻工程师,用多重曝光的技术,捅破了国外的光刻机技术封锁。”

“真的,这是我都没想到的事情。”

“我原以为,粤州今朝工业自研基地的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能根据现有好不容易得来的光刻机技术,进行逆推 复刻,能做到国外先进水平的五分之一,就不错了。”

“但没想到,咱们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直接另辟蹊径,搞出了咱们独立自主研发的光刻机技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们说,这是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

陈今朝像是家长里短地闲聊着。

可这话,却是意味深长,意有所指啊!

甚至可以说,有点指桑骂槐,直戳在场所有老院士的心窝。

因为就在前段时间,多名院士和所谓的权威人士,公开发言,表示东方大国不应该投入资源研发光刻机,东方大国 也永远造不出光刻机!

所以,陈今朝这话哪里是在说清查行动中的意外收获?

这分明是在说,大国如今的科研体系,出问题了!

得改变!

“坐在办公室沙发上的专家院士,占据着2.6倍于民企的科研经费,还在论证东美之间的技术代差,可实际产出的成 果和效率,却只有民企的三分之一。”

这就是藏在光刻机技术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这个数据,可不是陈今朝瞎编的。

而是科技委最新的数据统计。

如此鲜明的反差和对比,都不是在打中科院和工程院的脸了。

而是将大国两院的脸,放在地上,狠狠摩擦。

陈今朝明白,这并不是两院体系制度上的错。

也不能把个例的不作为罪名,安在所有院士的头上。

但是,大国的科研事业,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发展到如今,出现了阶段性的新问题。

是需要新变化的。

从前,大国的科研基础薄弱,产学研的链条中,学术和研发的重担,全由、也只能由高校、研究所承担。

但是现在,国情不一样了。

科研基础实力的全面提升,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产业端的科研实力,追上来了。

甚至,企业所做出来的成果,更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