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瑜与张九龄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这解释了为什么诅咒会针对帝王将相——越是位高权重者,心中的欲望与执念越强。
"陛下,"张九龄低声道,"若真如此,那riben..."
"不是敌人,而是受害者。"李瑾瑜长叹一声,"朕一直以为是在征服蛮夷,却不知是在助纣为虐。"他转向杜佑,"爱卿可愿随朕再赴riben?这次不是去征服,而是去...救赎。"
杜佑眼中泪光闪动:"臣万死不辞!"
---
七日后,大明宫丹墀。
李瑾瑜身着素袍,面对满朝文武,宣布了震惊天下的决定:
"即日起,停止对riben用兵。撤回所有驻军,只保留贸易港口。"
太子党余孽立刻出列反对:"陛下!这是向蛮夷示弱啊!"
李瑾瑜平静地看向那名官员:"你知道朕在真龙现世时领悟到了什么吗?"他的声音不怒自威,"刚不可久,柔不可守。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多少土地,而在于能否让不同族群心悦诚服。"
他展开一幅新的东亚地图:"安东大都护府将改为安东经略府,不再实行军管。新罗、riben等地保留王室,推行科举,传播儒学,但不强制同化。移民政策改为自愿,授田法与当地习惯法并行。"
朝堂上一片哗然。但更令人震惊的是,李瑾瑜接下来宣布他将亲赴riben,不是督战,而是与圣武天皇和谈。
"陛下!"老臣们纷纷跪谏,"万万不可啊!"
李瑾瑜抬手示意安静:"朕意已决。此行不仅要终结战争,更要解决诅咒之源。"他看向自己恢复如常的右手,"有些错误,必须亲自纠正。"
退朝后,李瑾瑜独自来到太庙。在列祖列宗灵位前,他焚香三柱:
"不肖子孙李瑾瑜,为逞一己之欲,致使生灵涂炭,异域蒙灾。今幡然悔悟,愿以余生匡正过失..."
香火缭绕中,他似乎又看到了那条华夏真龙的身影。这一次,它在空中盘旋片刻,然后对他轻轻点了点头,消失在云霄之中。
---
灞桥码头,出征之日。
李瑾瑜站在龙舟船头,望着两岸送行的百姓。与以往出征不同,这次船队装载的不是兵器粮草,而是书籍、种子和各种工匠工具。
张九龄递上一杯饯行酒:"陛下,真决定不带羽林军?只带五百亲卫太冒险了。"
李瑾瑜接过酒杯,却没有喝:"带兵反而危险。这次随行的除了亲卫,主要是天师道高功和太医署医师。"他望向东方,"要化解神道诅咒,武力无用。"
他将酒缓缓洒入河中:"待到归来日,再与诸君痛饮。"
龙舟缓缓离岸,顺流而下。李瑾瑜站在船尾,看着长安城渐渐远去。不知为何,他心中没有丝毫不舍,反而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
仿佛卸下了背负多年的重担。
船行至河道转弯处,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正好照在李瑾瑜身上。在那一瞬间,张九龄似乎看到皇帝周身浮现出一层淡淡的金光,形如龙鳞。
而李瑾瑜自己则感到体内真气自行运转,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的长生之道,竟然在这一刻有了突破的迹象。
他望向东方的海平面,嘴角浮现出一丝真正的、平和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