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真龙的虚影再次出现,与黑影缠斗在一起。与此同时,神镜中射出的青光也凝聚成一位身着古袍的女性形象——天照大神的投影。
龙与女神联手攻击,黑影节节败退。最终,随着一声非人的尖啸,黑影彻底消散。陨铁也随之化为齑粉,飘散在空气中。
密室的震动停止了。真龙虚影与女神投影对视片刻,然后同时抬头看向密室顶部——那里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圆孔,满月的光辉直射而下。
在月光中,龙影与神影缓缓靠近,最终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幅"日月同辉"的奇景。这光芒如此纯净,照在众人身上,所有诅咒留下的伤痕都开始愈合。
当光芒散去时,密室恢复了平静。只有地上残留的太极图案证明刚才发生的一切不是幻觉。
李瑾瑜扶起虚弱的圣武天皇:"结束了。"
天皇看着自己恢复如初的手腕,眼中含泪:"是啊,结束了。"
---
三个月后,难波京郊。
一座崭新的建筑群正在拔地而起。这不是军事要塞,而是大唐与日本合建的文化交流中心——"日月书院"。来自两国的学者在此教授儒学、佛学、医学和各类工艺技术。
李瑾瑜和圣武天皇共同为书院题写了匾额。两位君主的手笔并列其上,象征着一种全新的关系。
"朕明日就启程回长安了。"李瑾瑜望着忙碌的工地,"杜佑会留下来担任首任院长。"
圣武天皇点头:"藤原广嗣将代表日本协助他。"顿了顿,他又道,"李陛下,那块陨铁虽然毁了,但它引发的问题值得深思。"
"是啊。"李瑾瑜望向远方,"征服容易,共融难。朕用了半辈子才明白这个道理。"
一只白鸽飞过蓝天,落在书院刚刚建好的钟楼上。两位君主相视一笑,仿佛看到了某种希望。
---
长安城,兴庆宫。
李瑾瑜站在巨幅东亚地图前,手中的朱笔没有画下任何疆界线,而是在各主要城市间连起了线条——那是规划中的商路、驿道和文化交流路线。
"陛下,"张九龄捧着奏章进来,"安东经略府来报,新罗、日本等地科举推行顺利,首期'乡贡'已有三百余人合格。"
"好。"李瑾瑜点头,"告诉吏部,对这些学子要一视同仁,量才录用。"
张九龄犹豫了一下:"有御史反对,说蛮夷..."
"九州同风,天下大同。"李瑾瑜打断他,"这是朕的新旨意。另外,命人编纂《东亚方物志》,详细记录各国风土人情,但要避免居高临下的评判。"
"遵旨。"张九龄躬身退下。
李瑾瑜独自走到殿外,望着东方初升的朝阳。他右臂的疤痕已经完全消失,但那段经历留下的启示却永远铭刻在心。
微风吹过,带来远处学子诵读《论语》的声音。李瑾瑜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无数条道路在东亚大地上延伸,连接起不同的城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
而这些道路的起点,都在这座名为长安的永恒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