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方面,建安风骨便是最好的证明。
曹操的诗歌多以乐府旧题创作,内容贴近现实,既有对乱世民生的悲悯,也有对理想抱负的抒发。
写军旅间隙、宴饮之时的《蒿里行》,写尽汉末战乱惨状、抒发求贤若渴与统一天下壮志的《短歌行》,写天下壮丽山水的《观沧海》等等。
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即《孙子略解》),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注本之一,对后世影响甚远。
晚年的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但他仍面临刘备和孙权的威胁,同时 “代汉” 的舆论日益高涨,他的生活充满了对 “天命” 的思考与对身后事的安排。
面对众多大臣的劝进,曹操始终拒绝,并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他的一生中也有很多遗憾,宛城失利,对曹昂与典韦的愧疚;长途跋涉,对郭嘉逝去的痛心;赤壁大败,错失统一天下的机会;汉中之战败给刘备,失去夏侯渊的痛;濡须交手,两次无法突破一座坞堡;暮年还被关羽逼得一度想要迁都。
这些未竟之志,让他在诗中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既是自我激励,也暗含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就是曹操,一个生性多疑却能说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主公,一个胸怀一统天下的宏图霸业,却也能在 “对酒当歌” 里流露出孤独与怅惘的英雄,一个能为稳固权势不惜行雷霆手段,却也会为郭嘉的早逝痛哭流涕、为关羽的离去叹息不舍,在冷酷权谋与赤诚惜才间藏着复杂底色的乱世枭雄。
最后来回答本书封面上的两个问题:
铜雀台自公元210年开始建设,到公元215年建成,自然锁的不是二乔。
宛城之战,曹操兵败,损失惨重,让曹操南下和东进的进程延缓了好几年,所以一炮不仅仅是害三贤,还影响了曹操自身的规划。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