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念军的红领巾
1959 年的早春,天气依旧寒冷,大地还被厚厚的冻土覆盖着,仿佛沉睡未醒。然而,风里却已悄然夹杂着些许微弱的暖意,预示着春天的脚步正在临近。
谢文东扛着锄头,迈着稳健的步伐朝地里走去。他的身影在空旷的田野中显得有些孤独,但他的步伐却坚定有力。走着走着,他的目光突然被田埂上冒出的几丛嫩绿的草芽吸引住了。
那几丛草芽在黄褐色的土地上显得格外醒目,它们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撒下的碎翡翠,点缀在这片略显单调的土地上。谢文东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弯下腰,用粗糙的手指轻轻触摸着那些嫩绿的草芽。
草芽的尖儿还带着一丝凉意,仿佛是在寒冷的冬天里顽强生长的证明。然而,尽管环境如此恶劣,这些草芽却透露出一种倔强的生命力,就像三十年前,谢文东在密山的雪地里看到的那丛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野草一样。
那时的谢文东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生活的艰辛让他饱尝了世间的冷暖。但正是那丛野草,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如今,再次看到这几丛嫩绿的草芽,谢文东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
“谢叔!谢叔!”身后传来教书先生王老师的声音,带着点急促。谢文东直起身,看见王老师骑着辆旧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布包,车后座还载着捆新课本。王老师停下车,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说:“跟你说个事儿,念军这孩子,在学校表现好,老师和同学都推荐他加入少先队,下礼拜一就在操场举行入队仪式,到时候你和嫂子可得来看看。”
谢文东手里的锄头“当啷”一声砸在田埂上。他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少先队”是啥——念军前阵子提过,说要戴“红围巾”,说那是最光荣的东西。他蹲下身,捡起锄头,指节都有些发白:“王老师,这……这少先队,是要干啥的?”
“是培养革命接班人的!”王老师眼睛亮了,“念军这孩子,心眼好,上课认真,还总帮同学——上回二柱家的丫头摔了,是他背去的医务室;班里的黑板擦坏了,他连夜用木头做了个新的。这孩子,像极了当年的你,有股子担当劲儿。”
“像我?”谢文东重复了一句,心里忽然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想起1931年,他才十八岁,也是在这样的早春,看见鬼子闯进邻村烧杀抢掠,他抄起家里的柴刀就冲了上去,后来跟着老猎户进了山,才有了后来的黑风寨。那时候的他,不也跟念军一样,凭着一股热血,想护着身边的人吗?
“可不是嘛!”王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下周一上午九点,你可别忘了来。到时候念军戴红领巾,得有家长在跟前才好。”
王老师走后,谢文东站在田埂上,看着远处的学校方向,心里翻江倒海。他想起念军刚上小学那年,第一天放学回家,攥着个皱巴巴的生字本,跟他说“爹,老师教我写‘中国’了”;想起去年冬天,念军在院里堆雪人,非要给雪人系上他那条旧围巾,说“雪人也得暖和”。这孩子,一天天长大,懂事得让他心疼。
晚上回家,张彩霞正在灶房烙饼,面团在她手里转着圈,很快就变成了圆圆的饼坯。谢文东坐在灶前添柴火,火光映着他的脸,他忽然说:“彩霞,下周一,念军要入少先队,戴红领巾了。”
张彩霞手里的擀面杖顿了一下,随即笑了:“真的?我就说这孩子在学校能学好。那天我得给他穿那件新做的蓝布褂子,再梳个整齐的头发,可不能让他输给别的孩子。”
“王老师说,红领巾是用烈士的血染红的。”谢文东声音低了些,柴火在灶膛里“噼啪”响,“我想起当年跟鬼子打仗的弟兄们,他们要是能看见念军戴红领巾,肯定高兴。”
张彩霞把烙好的饼放在盘子里,走过来坐在他身边,握住他的手:“他们肯定能看见。你看现在的日子,孩子们能上学,能戴红领巾,都是他们用命换来的。念军是个好孩子,肯定不会辜负这些烈士的。”
谢文东看着张彩霞的眼睛,里面映着灶火的光,暖得他心里发颤。他想起秀儿,想起她临死前,还攥着给念军做的小鞋子,说“东子,一定要让孩子好好活着,好好读书”。现在,念军不仅活着,还要戴上红领巾了,秀儿要是泉下有知,该多高兴啊。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念军每天放学后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兴奋地与家人分享学校里发生的点点滴滴。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即将到来的入队仪式,仿佛那是一场盛大的庆典。
“入队仪式可有趣啦!”念军的眼睛闪烁着光芒,“我们不仅要唱队歌,还要说宣誓词呢!”他兴致勃勃地描述着,“而且,我们还要给老师敬礼,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和敬意。”
念军一边说着,一边挺起他那小小的胸脯,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期待和兴奋。他甚至把王老师教的宣誓词背给家人听,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念军背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他的声音格外响亮,小胸脯挺得高高的,仿佛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眼睛亮得像星星,闪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爹,你说共产主义事业是啥?”有天晚上,念军躺在床上,突然问。
谢文东坐在床边,摸了摸他的头:“就是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吃饱饭,能穿暖衣,能上学读书,不用再怕打仗,不用再怕挨饿。就像现在这样,但是比现在更好。”
“那我以后也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念军攥着小拳头,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