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们的‘长征’火箭,推力只有300吨,靠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要建空间站,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至少要达到150吨,比现役的长征五号翻一倍——这意味着发动机推力要突破600吨。”
“难就难在燃料效率。”林素月推了推眼镜,她手里的平板电脑显示着液氧煤油发动机的三维模型,道:“现有发动机的推重比是78,要达到目标,至少要提到100以上。燃料燃烧效率每提升1%,都需要上千次试车。”
她顿了顿,看向许阳,道:“许总师的核聚变团队在高温材料上有突破,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许阳调出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材料数据道:“我们研发的钽钨合金,能承受3000℃的高温,比航天现役材料的耐热性高40%。如果用在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或许能解决高温烧蚀的问题。”
他指向屏幕,继续道:“还有变循环技术,或许能让发动机在不同飞行阶段自动调整燃料配比,提升推力效率——就像‘龙骧号’的发动机那样。”
于老翻着国外火箭的技术资料,突然冷笑一声道:
“灯塔国的太空发射系统(SLS)推力是800吨,但用的还是航天飞机的老旧技术,可靠性差。我们要搞,就一步到位——不仅推力够,还要实现回收复用,把发射成本降下来。”
大长老听着众人的讨论,手指轻轻敲击桌面道:“需要什么支持?资金、场地、人力,中央全力保障。”
“需要跨学科协作。”许阳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缓缓的说道:“核聚变团队的材料专家可以和航天材料组对接;我们的流体力学模型,能帮火箭优化气动布局。”
他看向林素月,继续道:“下周我带团队去西昌发射中心,咱们一起做发动机热试车模拟。”
钱老突然站起来,拐杖重重一顿道:“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盯现场!当年我们能在戈壁滩上造出‘两弹一星’,现在就一定能搞出大推力火箭!”
老人的声音带着颤音,却充满力量,接着道:“许阳,素月,你们年轻人往前冲,我们这些老家伙给你们铺路!”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沸腾。
张倩倩拿出早已画好的火箭草图,上面标注着“长征九号”的字样,道:“等火箭造出来,我们的空间站要比国际空间站大30%,还要带太空望远镜、月球着陆舱——让灯塔国看看,谁才是真正的航天强国!”
“灯塔国以为把我们赶出空间站,就能卡住我们的脖子?他们忘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擅长在绝境里开出路来。”
大长老转身看向众人,眼里的光芒比全息投影更亮,铿锵有力道:“五年后的今天,我要让龙国的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的残骸旁边,亮起来。”
钱老的拐杖在地板上敲出坚定的节奏,像在为这场攻坚战敲下鼓点。
大家眼中都充满了斗志。
离开时,许阳看着窗外的星空,突然想起被遣返的航天员说的话。
他知道,建立自主空间站的路不会平坦,但就像可控核聚变的突破一样——只要这群人拧成一股绳,再难的关,也终会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