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赢昱驾驶着那艘凝聚了人类最高工程学与生物神经技术结晶的“利剑”原型机,如同一个孤独的星际哨兵,在柯伊伯带外侧那片因未知目标骤然消失而回归死寂的虚空里,固执地延长着观测周期,试图从宇宙背景辐射的微弱噪音和引力场的细微涟漪中,捕捉任何一丝可能被先前扫描模式遗漏的蛛丝马迹时——远在不知多少天文单位之外,一个光线恒定、温度恒定的绝对静谧空间内,另一个人的意识,正沉浸在一幅远比单一未知飞行器更为宏大、复杂、甚至堪称残酷的棋局之中。

这片空间,位于地球圈层深处某个绝对保密的地下堡垒,或者,也可能存在于某颗同步轨道空间站的核心节点,甚至其物理位置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谜。这里是“母星计划”实质上的神经中枢与最高决策密室。

李擎风,这位被外界视为“母星计划”总设计师与最高掌舵者的男人,其生理上的躯体或许正安坐于一张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上,但他的绝大部分感知与思维,已通过高带宽的神经接口,与一个名为“基石”的庞大智能网络深度链接。

此刻,他“眼中”所见的,并非现实世界的墙壁与陈设,而是一幅由纯粹的光线、流动的数据流和具象化的符号构成的、几乎覆盖了整个已知太阳系疆域的动态战略态势图。

这幅星图并非静态的投影,它是“活的”。

无数细密如尘的光点,代表着数以万计的空间站、探测器、资源开采平台、前哨基地;

色彩各异的线条是繁忙的航运航道、预定的探测路径以及引力弹弓效应的计算轨迹;

如同脉搏般跳动的数据链,实时传递着从内太阳系行星轨道到奥尔特云边缘的能源输出、物资流转、人员状态乃至环境参数。

它们共同编织着一幅人类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决心,向星辰大海迈进的壮阔蓝图。

这幅蓝图的每一个像素,都凝聚着李擎风半生的心血与理想。

然而,就在这片象征着人类活力与希望的璀璨光海边缘,在那代表柯伊伯带乃至更遥远奥尔特云的暗淡背景区域,几处不和谐的、微弱却持续闪烁的红色标记,如同完美画卷上不小心滴落的污渍,顽固地存在着。

它们零星分布,彼此间似乎并无关联,信号特征也略有差异——有些是短暂的引力波纹畸变,有些是难以解释的微弱能量辐射峰值,有些则是背景粒子流的异常扰动。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强度都不高,未能触发最高级别的警报,但其模式都带着一种令人隐隐不安的、“非自然”的特质,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人类视野的极限处,小心翼翼地触碰着这张探测网络。

赢昱前哨-7基地遭遇的,不过是这系列异常信号中,距离有人基地最近、信号相对“清晰”因而被优先关注的一例。

“基石,汇总分析报告。”

李擎风的声音直接在意识层面响起,平静,冰冷,剔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语气起伏,如同在阅读一段客观的代码。

他的思维本身就是最高权限的指令。

瞬间,星图上的冗余信息被过滤,那些闪烁的红点被高亮标注、连线,旁边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数据标签。

一个柔和、中性、绝对理性,不带丝毫人类情感色彩的声音,直接在李擎风的意识中回应。

这是“基石”网络核心智能的具象化体现,它是这幅星图的创造者,也是所有数据的最终处理者。

“指令确认。正在汇总分析编号前哨-1至前哨-1047基地,过去三十六个标准地球月(三个标准地球年)的周期性广域监测数据。”

基石智能的回应伴随着数据流的可视化涌动,

“分析结果显示:共识别出与赢昱少尉在前哨-7基地附近空域遭遇的‘类型A’深空异常信号,具有高度相似特征的独立事件,累计四十七起。”

星图上,除了代表赢昱遭遇事件的那个红点,另外四十六个红点也在相应坐标位置亮起,它们如同幽灵般散布在广袤的太阳系外缘。

“这些信号事件持续时间从零点三秒至十一秒不等,信号源定位模糊,误差范围通常跨越数百万至数千万公里。

能量签名或引力扰动模式,均超出‘基石’现有宇宙自然现象数据库及已登记人类活动(包括已解密历史项目)的匹配范畴。

威胁等级,根据现有信息,初步评估为‘低至不明’。

但必须指出,其潜在风险不可忽视,根源在于其技术特征表现出明确的智能设计痕迹,且来源未知。”

李擎风的“目光”——他那沉浸在数据流中的意识焦点——缓缓扫过星图上那上万个代表着“前哨基地”的微小光点。

从资源相对富集的柯伊伯带到更为荒凉、遥远的奥尔特云边缘,这些基地如同地球时代环绕母星的同步轨道卫星群,构成了“母星计划”最庞大、也是最外围的基础设施网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它们是文明延伸出去的眼睛,贪婪地凝视着深空;是耳朵,捕捉着来自虚空的微弱回响;

更是无数贪婪的触角,旨在更高效地勘探、标记、开采这片广阔星域中蕴藏的丰富资源——水冰、稀有矿物、甚至潜在的可构建空间——为人类文明下一步可能面临的任何挑战,或是向着星际文明的最终跨越,积蓄不可或缺的物质力量。

但这上万个光点中,像前哨-7这样配备有常驻科研与防卫人员、具备一定自主科研能力、工程维护能力和基础防御力量的综合性基地,不足百个。

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彻头彻尾的无人化存在:自动化的资源勘探点、小行星牵引基站、无人值守的通信中继站、或是环境数据收集平台,完全由“基石”智能网络远程操控、维护。

为了铺设这张庞大的网络,人类投入的资源是天文数字,其规模远超旧时代任何一项太空工程。

每一个光点的点亮,都意味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难以估量的物资投送。

然而,这宏大的建设成就,此刻在那些意义不明的红色标记映衬下,却隐隐透出一丝脆弱,投入的巨大,更反衬出未知威胁可能带来的损失之难以承受。

而更让李擎风意识深处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感的,是“基石”智能接下来的汇报。

这部分内容,关乎“母星计划”的另一核心,甚至可以说是其灵魂所在——人的强化与升华。

“关于‘生命药剂’及基础体能强化项目:截至目前,所有参与适应性改造的候选者,共七万八千四百三十一名,其生理耐受性、细胞活性、创伤恢复速度及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均得到显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