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远处,那些象征着未知与潜在威胁的红色标记,如同隐藏在最深沉黑暗中的窥视之眼,无声地提醒着,这片他们渴望征服的星海,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潜藏着何种风险,无人知晓。

沉默在数据流中弥漫了片刻,这片刻对于李擎风的超高速思维而言,足以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推演与评估,无数种可能性在他意识中闪过:

是否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扩大筛选范围,甚至采用更激进的基因筛选技术来寻找下一个“赢昱”?

是否应该回头重新优化生物芯片的底层架构,尝试降低对使用者的神经负荷?

或者,是否应该彻底放弃“单兵极致”的思路,转向开发更适合普通强化者驾驶的小型、可消耗的集群化无人机?

还是……最现实,却也最令人无奈的选择——接受现状,调整“传承者”的定位,将他们从预想中的“利剑”执掌者,转变为“利剑”的指挥者与协同者?

最终,理性压倒了最初那份打造完美军团的热望。

作为最高决策者,他必须对整个计划、对文明负责,而不是执着于一个可能无法实现的幻梦。

“指令如下,”

李擎风的意识波动稳定下来,发出了清晰而坚定的指令,

“第一:将赢昱少尉自接受改造以来所有的生理监测数据、神经信号记录、训练模拟全过程日志、实战演练数据,以及此次遭遇未知目标前后的全部高精度神经反应模式记录,设定为最高保密等级研究样本。

集中‘母星计划’下最顶尖的生物神经学、信息学、意识研究专家,成立专项攻关小组,代号‘疆域突破’。

由你,‘基石’,直接负责所有数据的深度挖掘、模式识别与理论模型构建。

我们需要最深入地理解,赢昱为何能够成功,其背后独特的生理结构、意识活动规律究竟是什么?

那层‘壁垒’的本质又是什么?”

“第二,立即调整后续所有‘传承者’候选人员的选拔侧重点与培训大纲。

对于那些经过评估确认无法达到‘利剑’协议最低运行标准的候选者,停止强行向‘单兵极致’方向培养。

转而强化他们与‘基石’智能网络进行高效、深度协同作战的训练,重点探索和发展‘人-机集群’的新型作战模式。

小主,

研究如何以一名或多名高兼容性协同者为核心,指挥、引导由‘基石’智能直接控制的无人机群、自动化炮台、信息干扰单元等,形成立体作战体系。

或许,我们不需要,也无法奢求每一个战士都是完美的、可独立应对一切的‘利剑’。

但我们可以尝试打造出一种新的模式:以极少数像赢昱这样的‘利剑’作为无坚不摧的尖刀和决定性的战术节点,而以‘基石’智能网络与大量经过协同训练的人员作为提供信息、火力、防御支持的坚实后盾,构成一个有机的、更具弹性的复合防御与作战体系。”

“明白。指令已记录并开始执行。”

基石智能的反应迅捷无比,

“‘疆域突破’项目即时启动,相关数据流权限已提升至最高。

新型‘人-机集群’协同作战模式数据库与训练模拟程序开始构建,预计七十二小时内完成基础框架。”

李擎风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星图上那个遥远的前哨-7基地的方向,他的意识仿佛能穿透这虚拟的图示,跨越以光年计的真实空间,看到那艘名为“利剑”的战机,以及驾驶舱中那个正以超凡的耐心和敏锐的感知,在无尽虚空中孤独守望的年轻少尉。

赢昱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名超级士兵本身。他是希望的火种,也是映照出当前技术路径局限性的镜子。

“赢昱……”

李擎风的意识中泛起一丝极其复杂的波动,没有说出口,只是在思维深处回荡,

“你是我们无意中铸造出的、开启一扇全新大门的钥匙。

你证明了门后的世界确实存在。但……这扇门本身的构造,那把锁的精密程度,我们却还知之甚少。”

他的思维变得冰冷而锐利,如同最坚硬的合金。

“在真正理解这扇门,找到复制你这把‘唯一之钥’的方法,或者找到其他开启途径之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这唯一的一把钥匙,不会在探索锁孔内部奥秘的过程中,因为我们的冒进、疏忽或是外部的威胁,而提前折断。”

“基石,提升前哨-7及赢昱少尉的综合监测与支援优先级至‘最高’。

非必要不直接干预其行动,但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能在其发出请求或出现危机征兆的瞬间,提供最大限度的远程支持。”

“指令已更新。前哨-7及关联单位‘利剑’,监控与支援优先级已设置为最高。”

基石智能平静地回应。

星图依旧在缓缓旋转,蓝色的光点孤悬于外缘,红色的标记若隐若现,上万个代表人类存在的光点默默闪耀。

李擎风的意识重新沉入这宏大的棋局,开始处理其他无数关乎“母星计划”日常运转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