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江南烟雨,另辟天地

离京的旅程,在谨慎与期待中继续南下。有了落雁坡的前车之鉴,墨尘与护卫们更加警惕,路线选择也更为迂回隐蔽。或许是因为对方一击不成,需要时间重新评估这头虽已离巢、余威犹在的雄狮,又或许是萧景珩临走前那番看似平和、实则暗藏机锋的布局起了作用,接下来的路途,竟出乎意料地平静。

越往南行,景致愈发不同。凛冽的北风被温润的东南风取代,粗犷的山峦化为起伏的丘陵与坦荡的水田。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带着泥土与植物清香的气息,那是与京城干燥威严截然不同的生机勃勃。

半月后,车队终于驶入了素有“鱼米之乡”、“文萃之邦”美誉的江南地界。

他们并未选择那些声名显赫的繁华州府,而是在太湖之滨,一个名为“栖水镇”的静谧水乡小镇暂住了下来。小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舟楫往来,橹声欸乃,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瞬间就俘获了所有人的心。

尤其是苏明月。她站在临时租住的、带有临水轩窗的小院中,望着窗外潺潺的流水与不远处石桥上撑着油纸伞走过的窈窕身影,只觉连日来舟车劳顿的疲惫与心底深处那根因潜在威胁而始终紧绷的弦,都在这一刻被这江南特有的温软与宁静抚平了。

萧景珩的气色也肉眼可见地好了许多。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似乎对他受损的本源有着微妙的滋养作用,咳嗽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连玄婆婆都啧啧称奇,调整了药方,更侧重温养。

然而,宁静并非无所事事。无论是出于安身立命的考虑,还是内心深处那份未曾熄灭的、想要留下些什么的念头,苏明月知道,他们需要在这里,重新开始。

安顿下来后,苏明月并未急着重启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而是带着青黛(通过商行渠道定期通信遥控指挥京城事务)和两名本地雇来的向导,开始细细走访栖水镇及周边村落。

她看似随意地与浣衣的妇人闲聊,向田头歇息的老农请教农事,去镇上的茶楼听书,也与偶尔遇上的、在河边写生的落魄文人交谈几句。

很快,她便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江南富庶,文风鼎盛,但教育资源却高度集中于少数世家大族与官学之中。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若想识文断字,难如登天。镇上也有一两家私塾,所授无非是《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僵化的八股文章,束修不菲,将许多贫寒子弟拒之门外。

一日,她路过镇口一棵大榕树下,见几个半大的孩子正用树枝在泥地上写写画画,争论着某个字的写法,神情专注而热烈。可当一个穿着体面的书生路过,不屑地嗤笑一声“泥腿子也配识字”后,孩子们如同受惊的雀鸟,瞬间散去,脸上带着羞惭与失落。

那一幕,深深刺痛了苏明月。

晚间歇息时,她与萧景珩说起此事,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惋惜:“……景珩,你看见辰儿和晚晚,我们恨不能将世间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们。可这江南,钟灵毓秀之地,有多少像榕树下那样的孩子,明明有求知之心,却因出身而被剥夺了机会?那些私塾所教,固步自封,于民生实用又有何益?”

萧景珩放下手中的书卷,认真倾听着。他不再是那个只关注军政大事的靖王,这段日子与妻子一同游历,所见所闻,也让他对“天下”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你想做什么?”他问,目光温和而支持。

苏明月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想在这里,办一所书院。一所不同于以往任何书院的地方。它不限出身,不论贫富,甚至……不独重男轻女。它教的,不仅仅是圣贤文章,更应有算术、格物、地理、农桑,甚至是一些基础的医理、商事之道。让愿意学的孩子,无论将来是走科举之路,还是归于田垄市井,都能有所获益。”

她顿了顿,看向窗外朦胧的月色,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我想将一些……属于我们那个世界的,更实用、更开阔的知识,以他们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悄悄种下去。哪怕只能影响一小部分人,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