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凡低头看着掌心的试题样本。封面的合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内置的微型芯片能记录考生接触试卷时的生物电反应,包括指尖的温度变化(特定精度)和汗液里的钠离子浓度(特定阈值),这些数据会实时传输至基地的神经网络分析系统,与考生的答题内容进行交叉验证,形成多维度的评估体系。他特意让工厂在装订线里嵌入一根极细的光纤,直径极细,仅能允许单模激光通过,连接着终极七区的实时监控系统 —— 他想看看,当这些被经典物理浸泡十八年的大脑,遇到 “上帝如何画圆” 这类问题时,神经元会发生怎样的紊乱,是否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桎梏。试题纸的边缘印有特殊的荧光纤维,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显现出他亲手绘制的宇宙模型,模型中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的距离被精确标注为遥远距离,这是防止试题提前泄露的最后一道防线,模型里隐藏着他尚未发表的关于平行宇宙通道的拓扑结构猜想,每个星系的位置都是解开通道密码的关键,其空间坐标符合四维时空的克莱因瓶方程,暗示着时空的循环往复。
“把备用电源接好。” 他叮嘱道,“去年有考生用激光笔试图修改条形码,这次的合金封面能自动记录所有物理接触,接触的力度(特定精度)和时长(特定精度)都会转化为一组加密数据,采用的是特定哈希算法,每个接触点的坐标会作为盐值混入摘要计算,确保无法篡改。” 他记得去年那个考生是物理系的天才少年,曾在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夺冠,却在米凡的选拔考里栽了跟头。少年当时用激光灼烧条形码的焦痕,形状竟意外符合他提出的 “时空褶皱方程”,焦痕的温度分布与方程的能量密度分布惊人吻合,这让米凡一度觉得可惜。后来听说少年转去研究科学史,专门写文章批判 “科学权威主义”,字里行间总带着种未被驯服的锐气,像一组拒绝被解码的叛逆符号,每个段落的首字母连起来都是 “质疑” 的英文缩写,彰显着对固有知识体系的挑战。
耳机里传来舒美丽的声音:“院长刚才来电话,说有位牛津大学的交换生想参加考试。叫爱丽丝?怀特,物理系的,去年发表过关于暗物质湮灭的论文。” 舒美丽的语气带着一丝犹豫,“她还托我转交给您一本她写的专着,扉页上用中文签了名,字迹很工整,就是‘凡’字的最后一笔总向上翘,角度特定角度,像您公式里那个表示无穷大的符号,那笔锋里藏着的倔强,像一道独特的个人密码,连签名的倾斜角度都保持在特定角度,与她论文里的暗物质分布斜率一致,展现出内在的一致性。”
米凡的手指在天台边缘划出一道弧线,弧线的曲率半径随指尖力度变化,形成完美的渐开线这是机械与数学的完美结合。爱丽丝这个名字让他想起三个月前收到的邮件,她在信里用七种语言翻译了他论文里的一句话:“宇宙的边界是语言的终点。” 每种语言的译法都微妙地偏离常规表达,尤其是斯瓦希里语版本,竟用了个表示 “呼吸停滞” 的词汇来对应 “终点”,这个词的发音频率恰好与黑洞事件视界的霍金辐射频率一致,将语言与宇宙的极限联系在一起。这种对语义边界的敏感把握,当时就让他觉得这个女孩不简单。直到上周看到她发表在《自然》上的书评,隐晦地指出他的六维元素论里存在拓扑学悖论,具体是指在卡拉比 - 丘流形的紧致化过程中出现的奇点问题 —— 当蜷缩维度的半径小于普朗克长度时,度规张量会出现不可导点,书评结尾处那个用希腊字母写的注释,明显在暗示某种未被发现的空间维度,其数学表达与他藏在加密硬盘里的草稿惊人相似,像两组独立生成却能相互印证的密码,校验和完全一致,展现出思维的共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让她考。” 米凡突然转身,风衣下摆扫过天台的积水,溅起细小的水花。水珠在空中散开时,他恍惚看到了电子云的概率分布图案,每个水珠的落点都符合波函数的平方值,形成一幅动态的概率云图,展现着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把她安排在单独的考场,用汉语答卷。” 他记得爱丽丝的中文水平相当于 HSK 六级,但专业术语的表达总会带着微妙的口音,比如她总把 “量子隧穿” 说成 “量子钻洞”,这种语言上的 “不完美” 或许能暴露出思维的独特性,就像粒子在势垒中偶尔出现的反常轨迹,穿透概率虽低却蕴含着新物理的可能,是解开思维密码的关键线索。他特意让人在爱丽丝的考场放置了一盆含羞草,叶片的闭合反应会记录考场内的声波变化,作为她语言表达的辅助数据,植物成了最忠诚的记录者。
考试当天清晨,米凡坐在监控室里,看着五百个考场的实时画面。每个考生面前都放着特制的合金试卷,旁边是盛着奈良山泉水的玻璃杯 —— 他特意让人在水里加入微量的锂,浓度为特定标准,这种同位素会在特定脑电波影响下发出荧光,能直观显示考生的思维活跃度,荧光强度与脑电波振幅呈线性相关(特定相关系数),像一盏照亮思维的明灯。监控屏幕被分割成二十五个区块,每个区块显示二十个考场的实时画面,画面右下角跳动着考生的心率(特定精度)和瞳孔变化数据(特定范围),这些数据通过量子加密通道传输,确保不会被任何外部设备截获,加密的密钥每特定时间自动更新一次,由系统根据真空量子涨落随机生成,密钥的熵值保持在特定级别,拥有最高级别的安全性。
七点整,试卷自动解锁的瞬间(解锁指令通过量子纠缠态传输,零延迟),监控屏幕上的荧光杯集体闪烁起来。大部分杯子里的蓝光都在剧烈波动,像暴风雨中的海面,唯有三百零七考场的杯子异常稳定,光强波动幅度控制在特定范围以内。米凡的目光停留在那里 —— 爱丽丝正用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恰好是 π 的前二十位小数对应的规律,每次敲击的力度随数值大小变化,特定数值对应的力度是特定标准,以此类推,形成一组振幅调制的时间信号,将数学常数转化为物理振动。她的坐姿挺拔如松,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银戒指,戒指上刻着的螺旋纹路与 DNA 双螺旋结构惊人地相似,螺距特定标准,每圈包含特定数量的碱基对,只是在某个关键节点处多了个微小的凸起,高度微小幅度,像是在暗示某种未知的基因突变机制,那凸起的形状,与他在陨石碎片上发现的神秘符号如出一辙,都是由三个特定角度构成的三角符号,跨越了生物与宇宙的界限。而她面前的水杯始终保持稳定的蓝光,不像其他考生的杯子那样忽明忽暗,仿佛她的思维正以某种恒定频率运行,不受外界干扰,像一组自我闭环的完美密码。
“有意思。” 他放大画面,看见她在第一道题的空白处画了个莫比乌斯环,环上写着:“上帝站在维度之外,所以推力无需支点。” 字迹娟秀却带着锋芒,最后一个句号用力过重,在纸上留下浅浅的凹痕,凹痕的深度特定标准,恰好符合她刚才敲击桌面的力度换算值,凹痕的边缘呈现出分子级别的塑性形变,在显微镜下像一圈圈引力波涟漪,扩散着思想的影响。米凡想起自己二十岁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黑板上,也曾写下过类似的句子,当时霍金教授恰好路过,用他那台老旧的合成器说:“年轻人,疯子和天才的区别,在于能否让别人相信你的疯狂,就像能否让他人理解你的密码。” 而现在,这个英国女孩似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他那些被视为 “疯狂” 的想法,解码的过程流畅而自然,像水融入水,她在莫比乌斯环内侧标注的曲率参数,与他昨晚演算的结果完全一致,思维的共鸣跨越了时空。
中午休息时,米凡去了趟终极七区的地下食堂。厨师老张正用核反应堆的余热蒸馒头,蒸笼里飘出的水汽在低温管道上凝结成六边形的冰晶 —— 这是基地特有的物理现象,米凡称之为 “能量的结晶语言”,每片冰晶的结构都是能量流动的密码记录,棱边夹角严格保持特定角度,冰晶的生长速度与反应堆功率呈平方根关系,展现着能量与形态的关联。老张是退伍的核潜艇厨师,对放射性物质的处理有着惊人的直觉,他总能准确判断出反应堆的运行状态,误差不超过特定比例,就像老中医通过脉象诊断病情。上次核电池测试出现异常时,别人都没察觉,老张却执意要给米凡做碗海带汤,说 “反应堆喘气的节奏不对,得吃点带碱的东西中和中和”,他对能量节奏的敏感,像一个天生的密码破译者,能从最细微的波动中读出核心信息,他熬汤时的火候控制(保持特定范围),比实验室的温控系统还精确,经验成了最精准的仪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米教授,尝尝新做的蕨菜饼。” 老张递过来一个深绿色的饼,饼上还冒着热气,中心温度特定标准,边缘特定标准,形成完美的温度梯度,符合傅里叶热传导方程的解析解,食物也遵循着物理规律,“昨天从魔鬼森林采的,您说过这种蕨类的孢子里有宇宙射线的痕迹。我用慢火烘了三个小时,把水分控在特定比例,您说这个湿度下,孢子里的粒子轨迹能保存得最完整,就像把宇宙的密码封存在里面。” 他挠了挠头,“我用泉水和面,加了点山椒,您尝尝看能不能吃出‘宇宙的味道’,要是太辣,旁边有冰镇的酸梅汤,用山泉水镇的,温度刚好特定标准,是水分子结构最稳定的状态,氢键的键能维持在特定标准,每个水分子与周围四个分子形成四面体结构,展现着分子间的和谐。”
米凡咬了一口,粗糙的纤维在齿间摩擦,带着泥土的腥气和淡淡的辛辣。蕨菜的苦涩与山椒的刺激在舌尖交织,形成某种奇异的味觉层次,让他想起宇宙大爆炸模型中物质与反物质的湮灭瞬间(湮灭效率特定比例),正味与反味在味蕾上碰撞又消失,留下纯粹的能量感,仿佛在品尝宇宙的起源。他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霍金的助手曾给他端来一杯加了薄荷的红茶,当时他正为统一场论的数学模型熬了三个通宵,草稿纸堆得有特定高度,像一座思维的小山。实验室的落地窗外是剑桥的剑河,河面上的雾气像未被观测的暗物质(占宇宙总质量的特定比例),笼罩着一切可知与不可知的存在。“物理学需要留白,就像密码需要空格来区分段落。” 老霍金当时用合成器说,“就像这杯茶里的冰块,融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那融化的轨迹就是解开冰结构的密码,每滴融化的水都带着氢键断裂的记忆。” 现在咀嚼着蕨菜饼,他突然明白,所谓的 “大科学思维”,或许就藏在这种对 “过程” 的敏锐感知里,像能读懂万物生长的密码,每个细胞的分裂都是生命书写的字符,遵循着 DNA 里的碱基配对规则,生命本身就是最复杂的密码系统。
监控系统突然发出提示音。米凡的饼掉在餐盘里 —— 一百零四考场的一个男生正把试卷撕成碎片,不是愤怒的撕扯,而是沿着某种几何纹路慢慢分离。他的动作从容不迫,每撕一下都精确地沿着纸张的纤维方向(与纸张边缘呈特定角度),碎片在桌面上拼出一个残缺的克莱因瓶,瓶身的曲率变化符合参数方程,他在空白处写下:“所有问题都是答案的褶皱,就像密码藏在纸的褶皱里。” 男生的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干干净净,长度统一为特定标准,握笔的姿势带着某种古典的优雅,与他略显凌乱的头发形成鲜明对比,发梢上还沾着点草屑,像是刚从哪个山坡上跑回来,草屑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七根,与七道基因识别门的数量对应,像个隐秘的暗示,草叶的脉络纹路与识别门的虹膜扫描图案有着分形相似性,放大特定倍数后能看到相同的自相似结构,自然与科技在此刻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