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星音大校外旁边的出租房内,徐亦发出那句谢谢之后,屏幕那头很久都没有回复。
徐亦便打开奇点的后台,看了一会儿《诛仙》的书评区,诛仙距离完结就差个三十章了,书评区书友们已经哀伤起来了。
正当徐亦准备新建个文件夹,写点诛仙的终章宣传事项发给青锋的时候,方静的消息再次闪动起来,徐亦停下操作,点开微信。
【方静】:抱歉,刚刚处理了一下事宜,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
回锅肉老师,把我们初步筛选过的潜力歌手资料库开放给你之前,有没有兴趣先纯粹聊聊音乐?
不扯身份、不谈商业,就是创作者之间的交流。
好多年没有好好创作一首歌了。
你作品里好多处理实在太对我胃口了,憋不住想探讨一下。
方静对音乐的真诚和敏锐让徐亦也生出了兴致,他关闭掉其他页面,回复道:
【徐亦】:可以,方总您想聊哪首?
一聊到音乐,方静就变得不是那个在皇朝说一不二的女皇形象了。
【方静】:就从《异乡人》说起吧。
《异乡人》里王海涛的嗓音太对味了,沙哑里带着漂泊的痕迹。
但我特别喜欢您Bridge段的处理,几乎清唱,只剩木吉他轻轻托着,那种欲言又止的乡愁,反而更戳人。
现在很多人做歌生怕“空”,拼命加元素,但您这一段,留白留得恰到好处。是怎么判断哪里该“收”的?
徐亦思考片刻后回复:
【徐亦】:情绪也要呼吸。前面已经铺够了,Bridge是让人沉下来感受的段落。
塞得太满,反而会把声音里那些细微的颤抖都压没。
有时候,沉默比什么编曲都更有力量。
【方静】:这倒是,现在很多歌听着热闹,但走不进心里。
我有时也在公司里说,别光追流行电音和爆款hook,人情味才是最难做的。
就像您调苏小雨那首《我愿意》,声音空灵却又不失真实,气声都留着,弦乐也没喧宾夺主,
那一点点不完美,反而让“愿意”显得更真。
【徐亦】:她声音里的纯净感是关键。
弦乐铺满就太教堂了,不像人间的决定。
气声是人味儿,情感得是从人声里自然溢出来的,不是包装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