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通透!
还有《山丘》那句“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旋律往上扬,情绪却往下沉,太狠了。
我自己写歌时也常纠结,情绪转折到底该顺势而下还是反向拉扯?您这一下,真的启发到我。
【徐亦】:词曲走到那一刻,自然就该这么写。
用明亮的旋律唱失落,反而比一味悲情更刺痛人。
有时候,得相信创作当下的直觉。
【方静】:确实,算计太多,反而把灵气磨没了。
说到这,我也不避讳了,
现在行业里电子音效、切片剪辑满天飞,技术是强了,但味道总感觉淡了。
做公司不能不看市场,但心底还是希望有些东西能留得下来。
徐亦略作思考,然后一如既往的简介直击核心的回复:
【徐亦】:工具从来不是原罪,滥用才是。
电子、Hook本身没问题,但只剩这些,音乐就成快消品了。
歌,终归还是要表达一点真实的东西的,不能只刺激耳朵。
【方静】:难得遇到想法这么同频的人。
回锅肉老师,跟您聊这一会儿,过瘾!我这就开放资料库权限给您。
里面有一些我们初步筛选过的好声音,声线分析、风格、小样都整理了,看有没有能打动您的。
有兴趣的话,我们之后再细聊。
徐亦点开链接,一个设计严谨、分类清晰的数据库界面在电脑上展开。
他快速扫了一眼,歌手数量不少,信息详实,结构清晰。
【徐亦】:收到了,谢谢。
结束了与方静这场纯粹围绕音乐本质的高层次交流,徐亦感到精神有种难得的满足感。
方静不愧是曾经的顶尖制作人,问题直指核心,见解深刻。
而他自己,在调动前世地球音乐宝库的知识来回应时,也仿佛重新梳理和确认了自己的音乐理念。
徐亦看了看左下角的时间,已经下午六点多了,他躺在沙发上,看着天花板,回味着这场对话带来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