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您过誉。是您的作品本身提供了足够的骨架和灵魂。(微笑)”
“他们三人都说,拿到歌时,感觉像是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声音。尤其是羽君,困扰她许久的转型焦虑,似乎找到了突破口。”
徐亦看着屏幕,能想象到对方此刻应是带着欣赏与探究的神情。回复到:“作品是半成品,需要对的声音来完成它。”
方静的消息紧随而至,带着一种同行间才懂的探讨欲:“这正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撇开商业互吹,单纯从创作者角度,我很好奇您是如何精准捕捉到他们声音里最特质的那部分,并为之‘量身定制’的?这种‘匹配度’,近乎玄学”
徐亦指尖微顿,思考着如何回应这位段位极高的“同行”。
“听。反复听。”他打下这简单的四个字,随后补充,“抛开已有标签,只听声音本身的质感、情绪底色、以及可能性。”
“陈杰的冷调里有未被点燃的火,刘羽君的甜腻下有独立的骨架,赵欣琬的清澈底藏着不服输的刺。听到了,曲子自然就往那个方向长。”
屏幕那头的方静,看着这短短几行字,眼中掠过一丝震撼。
这需要何等敏锐的感知和强大的共情能力?这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
她沉吟片刻,回复道:“听’。这个字,很多制作人挂在嘴边,但能做到极致的,凤毛麟角。”
“您让我想起刚入行时的状态,那时耳朵比现在‘干净’,更能听到声音本身的需求,而非市场的。”
“与您聊这一会儿,获益匪浅。”
她还在继续:“尤其是您对刘羽君那首歌的处理思路”
“‘取其甜髓,化慵懒之魅’。这不仅仅是一句制作建议,几乎是对她现阶段职业生涯的一种精准洞察和战略规划。这份眼光,实在难得。”
徐亦看着屏幕,能感觉到对方并非客套,而是真正站在行业高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他指尖轻触屏幕:“她本身有改变的意愿和潜力,只是需要一把合适的钥匙。歌曲恰好是那把钥匙。”
“钥匙......”方静品味着这个词,随即发来一段更长的感慨,像是在与一位平等的知己交谈:“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所谓的‘掌舵者’,容易陷入一种傲慢,认为是我们塑造了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