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吉利!”
“二百五太难听!二百七十五!图个彩头!”
“二百六!成就成,不成我就……我就让老孙想办法找人仿造!”李世民使出“杀手锏”。
杜远立刻瞪眼:“老李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咱们这交情你还想仿造?得得得,二百八!二百八十贯!一口价,爱要不要!仿造?你尽管试试,核心的窍门我不说,你造出来的也就是个转不动的木头架子!”
一番激烈的“商业博弈”,最终李世民(想着赶紧推广,又怕真被卡脖子)败下阵来,以二百八十贯一架的“友情价”成交,为自己名下的几个庄子订购了第一批筒车。
这边刚谈妥,房玄龄(老房)和杜如晦(老杜)立刻上前。
“杜公子,老夫那乡下也有几亩薄田,你看……”
“杜小友,我那庄子上也亟需此物啊!”
连长孙无忌(孙掌柜)也笑着凑热闹:“孙某不才,也有几处产业需要此等神器。”
杜远顿时露出为难的表情:“各位,不是我不做,实在是……人手有限啊!就靠我们村这点人,忙不过来啊!”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对李世民道:“老李,你不是跟宫里、跟那些大官们能说上话吗?你看,这筒车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但技术必须掌握在咱们自己人手里对不对?为了严格保密,也为了能尽快多造一些。你能不能想办法跟上面申请一下,就把工部那三位老师傅,还有参与制作的那一百个兵爷,干脆就划给我们杜家村算了!我给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分田分房,以后就是天工院的正式工匠,造筒车赚了钱,他们都有分成!这样既保密,效率又高!怎么样?你路子广,肯定有办法!”
李世民一听,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杜小子是想挖朝廷的墙脚还让他去当说客!但转念一想,此法确实能最快速度形成产能并严格保密,于国于民有利,那点工部工匠和百来个士兵,换来筒车技术的掌控和推广,简直太值了!他故作沉吟片刻,勉为其难地点点头:“此事……倒也不是不能操作。我去找找门路,试试看。应该问题不大。”
“那就多谢老李了!还是你厉害!”杜远大喜,觉得老李这关系网真是深不可测。
从此以后,杜家村天工院制造的筒车,以其神奇的效果和“神秘背景”(能调动工部工匠和军队来干活,背后东家能量惊人),迅速风靡大唐各大世家的庄园。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杜家村的天工院日夜赶工,依旧供不应求。
杜远严格把控核心技术和最终组装,而杜家村,更是凭借着独家的筒车技术,赚得盆满钵满,那二百八十贯一架的“天价”筒车,为村里带来了滚滚财源,真正实现了杜远当初所说的“经济来源”。整个村子都以天工院为荣,杜远的声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他始终以为,自己只是和一位能量巨大的长安富商“老李”、他的账房“老房”、管家“老杜”以及话事掌柜“老孙”在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