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长安报”转正,杜子腾当官。

臣等闻之,五内俱焚,惶恐无地,痛心疾首,无颜面对陛下天恩!经族内连夜严查,所有罪责,皆系族中不肖子弟崔元亮、崔明远,并恶仆数人,欺上瞒下,胆大妄为所致!此等败类,上辱祖宗清名,下负陛下厚望,玷辱门楣,国法难容!

臣等恳请陛下,依律从严从重处置,臣等绝无半分怨言!并愿倾家族之力,出资厚恤胡老三遗孀孤子,助其安居乐业,以稍赎臣等失察之罪于万一,略表忏悔之意!”

一番话语,说得冠冕堂皇,情真意切,将所有罪责干干净净地推到了几个早已被选定抛弃的旁系子弟和替罪羊身上。弃车保帅,断尾求生,虽然剧痛,却勉强保住了家族的根基与核心利益不受毁灭性打击。

李世民心中冷笑连连,面上却不动声色,知道这已是目前局势下能逼迫对方付出的最大代价,便顺势下旨,一锤定音:“准奏!着大理寺、刑部即刻派员,收押崔元亮等一干涉案人犯,详加审讯,按《唐律疏议》从严定罪,绝不姑息!胡老三家眷,着京兆府妥善安置,优加抚恤,务必使其生活无忧!”

数日之后,新一期的《长安报》再次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长安的大街小巷。

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刊载着“胡老三惨案真相大白于天下,元凶伏法认罪,沉冤终得昭雪”的详细报道,将朝廷的最终处置结果、涉案人员的供述以及崔家“诚恳”的忏悔与赔偿公之于众。

这份盖上了朝廷官印,以信用背书的报纸,内容详实,叙述清晰,瞬间被争抢一空,并随着四通八达的驿道,迅速流向大唐的四面八方。

“判了!真的判了!是崔家的人!”

“陛下英明!青天大老爷啊!终于给胡老三讨回公道了!”

“我就说嘛,陛下绝不会任由那些人为非作歹!”

“这报纸真是好东西,以后有啥冤情,是不是也能登报?”

茶楼酒肆,坊间里弄,百姓们争相传阅、热烈议论,无不拍手称快,对皇帝英明果决的赞誉之声,如同春潮般涌动不息。

经过这一番惊心动魄的舆论博弈与朝堂较量,李世民在民间的威望非但没有因最初的动荡受损,反而借此机会,以其“为民做主、匡扶正义”的形象,深深植根于百姓心中。

而那份原本带着几分“搅局”色彩、出身可疑的《长安报》,也借此惊天一案,以其“为民请命、揭露黑幕、昭雪冤屈”的鲜明姿态,迅速赢得了底层民众广泛的信任与依赖,真正开始融入大唐帝国的肌理,成为寻常百姓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场由杜远在杜家村悄然点燃星火,经由长安城民意的狂风助燃,最终在太极殿的朝堂博弈中,以皇权巩固、世家受挫、民意得以伸张而告终的风暴,暂时落下了帷幕。

但所有身处漩涡中心的人都清晰地意识到,随着《长安报》这头能够撬动天下的巨兽被正式套上笼头,纳入帝国的管理体制,一个信息与舆论将被重新定义、权力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的全新时代,正伴随着初升的朝阳,缓缓掀开它厚重而充满未知的帷幕。

而那个始终隐藏在杜家村深处、看似超然物外,却一手催生了这一切变革根源的年轻人——杜远,他的身影在长安城众多权贵的眼中,变得更加幽深难测,其分量,也愈发显得举足轻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