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尾,更是将批判的矛头升华到了哲学高度:
“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它的发展应该是低熵的、内生的、可持续的。它应该像一个健康的生命体,将能量用在生长和进化上,而不是像一个濒死的病人,用最后的力气去画一个精致的妆容。”
“‘亚洲之光’工程,不是北莞的荣耀,而是我们这座城市正在走向‘行政热寂’的一声回响。”
“它喷射出的不是水柱,而是我们这个系统正在无效耗散的生命力。”
整篇文章,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通篇找不到一个涉及具体人事或派系的攻击性词汇,却又字字诛心。
它完全跳出了传统的经济或政治批判框架,站在一个近乎“上帝视角”的高度,用物理学定律,给这个项目判了死刑。
这篇雄文,让研究会的所有成员都陷入了一种智力上的巨大优越感和使命感之中。
他们打印了五十份《熵增研究内参》创刊号。
其中一份,通过赵明轩在党校的一位老同学,被悄悄放在了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志强的办公桌上。
王志强是个理论功底深厚的学者型官员,最近正为如何评估一些地方上马的“新奇特”项目而头疼。
当他看到这份标题古怪的内参时,本想随手扔到一边。
但“熵增定律”四个字,勾起了他一丝好奇。
他耐着性子读下去。
越读,眼睛越亮。
他不在乎什么“宇宙心学”,更不信孙连城是什么狗屁导师。
但是!
这篇文章提供的方法论,让他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对啊!
评估一个项目,不该只看短期的经济效益或政治影响,更该看它对整个区域系统的长期影响!
看它是为系统注入了活力(负熵),还是在徒劳地消耗系统的生命力(熵增)!
这为政策评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宏观、也更深刻的维度!
王志强拿起红笔,沉吟片刻,在内参的封面上写下一行字:
“此文视角独特,以基础科学原理解构大型工程项目之利弊,可为我省项目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呈阅。”
他将这份内参,连同自己的批注意见,放进了呈送给省委书记的文件袋里。
……
两天后,北莞市。
市长高建的办公室里,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
他死死盯着一份从省委办公厅传真过来的文件复印件。
正是那篇《从熵增定律看……》。
而在文章的标题下方,一个用红笔画出的圈,和一个龙飞凤舞的批示,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他的胸口。
省委书记的亲笔批示:
“此文有新意。请北莞市注意,发展不能只顾面子,更要注重实际的‘降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