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政治观察者和普通网民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郑开叶的提拔重用,已是板上钉钉,只是时间问题和去向问题,花都这个舞台,对他而言,确实显得有些“小”了。
然而,作为风暴眼的郑开叶本人,却在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将自己重新埋入了更为庞杂繁重的后续工作中。
迎接工作的圆满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领导留下的指示、肯定与期望,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前进动力。
视察过程中暴露出的些许细微不足,需要立刻复盘改进,那些被关注并肯定的项目,如“芯火”的下一代技术攻关、渡口区的长远生态规划、“阳光平台”的深化推广、“智慧城市”的模块优化等,更需要立刻制定出详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市委大楼里,灯火通明依旧,甚至比迎检前夕更为炽亮,那种临战前的极度紧绷似乎稍稍缓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压力——一种如何将“盛誉”转化为“持续发展动能”的压力。
郑开叶主持召开的总结部署会,开了整整一天,没有庆功,没有自我陶醉,只有冷静到近乎苛刻的复盘和前瞻性极强的任务分解。
“成绩,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认可,但更是对未来的鞭策。”郑开叶的声音因为连续高强度讲话而更加沙哑,但目光却锐利如初,“如果我们因此沾沾自喜,停滞不前,甚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那我们就辜负了信任,更辜负了花都人民的期望!”
他逐一敲打着各条线的负责人:“‘芯火’不能止步于5纳米,研发投入必须加倍,人才引进政策要更具吸引力!”“渡口区生态修复只是第一步,周边的产业导入、产城融合规划必须立刻跟上,要让它真正变成金山银山!”“‘阳光平台’要加快在全省、甚至区域范围的试点推广步伐,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智慧城市’不能只停留在展示层面,要更深地融入民生领域,解决老百姓真正的痛点难点!”
郑开叶像一部永不停歇的引擎,驱动着花都这艘巨轮,在获得巨大关注和动力后,向着更深、更广、更艰难的领域破浪前行,网上的滔天赞誉和“求调任”的呼声,似乎被市委大楼厚厚的隔音玻璃完全隔绝在外。
他无暇浏览,即便偶尔从陈旭小心翼翼的汇报中得知一二,也只是淡淡一句“知道了,做好本职工作”,便再无下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将花都推向一个新高度的思考与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