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洁沉默着。她的目光在星图上的月球、火星、木星以及更遥远的深空之间游移。父亲的遗言在耳边回响,课堂上关于“责任”、“敬畏”与“僭越”的论述在脑中盘旋。石松的野望如同脱缰的巨兽,而“谛听”计划,对她而言,既是诱惑,也可能是潘多拉的魔盒。
几秒钟后,她抬起头,眼神恢复了惯有的沉静与锐利,声音平稳却清晰地穿透了指挥室的寂静:
“亲王殿下,‘桂宫’登月计划技术可行,但需独立评估其对‘核火’主线的资源分流和新增风险,特别是月面核设施的安全与政治敏感性。我建议成立专项小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详细可行性研究。”
她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聚焦在“谛听”计划上:
“‘谛听’深空无人机计划……我原则上同意。它符合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科学宗旨,其探测目标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但,**” 她加重了语气,“探测器所有主动发射信号的功率和频段,必须由我的团队进行最严格的伦理与技术评估,并拥有最终否决权。我们向外‘谛听’,必须慎之又慎,避免不必要的‘呼喊’。”
石松的嘴角勾起一丝满意的弧度。叶文洁的回应既务实又守住了她作为科学家的底线,尤其是对“谛听”计划的附加条件,显示了她对“黑暗森林”可能性的深刻警惕。他大手一挥:“好!‘谛听’计划立即启动,叶教授拥有信号控制最高权限!‘桂宫’计划按你意见,成立专项小组评估。资金、人员,即刻到位!”
1986年的冬天,“麒麟”领地依然热火朝天。K-1热试车的余温未散,“红土”舱的经验在总结,“龙巢”总装线上,长征-九号NTP上面级的构件开始吊装。而“桂宫”与“谛听”这两条新开辟的战线,如同基地延伸出的两条新枝干,一条伸向近邻的月球,一条则探向宇宙最幽深的未知。
叶文洁站在KRC顶层,望着基地璀璨的灯火和远处海面上巡逻艇的探照灯光柱。脚下是人类前所未见的技术奇迹在孕育,头顶是父亲告诫需要敬畏的浩瀚星空。石松的野心如同核火般炽烈燃烧,推动着人类以超越时代的速度奔向星辰大海,也奔向一个充满未知风险与伦理困境的未来。
她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反射着人间灯火与天上寒星。核火的烈焰已经点燃,深空的谛听之耳即将张开。人类文明,正站在一个由科技、野心、秘密与对宇宙的敬畏共同构筑的十字路口,其选择将深刻影响它在黑暗森林中的命运。而叶文洁,这位宇宙的倾听者与麒麟的首席科学家,正身处这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