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研发: 华为将所有资源押注在自主研发的JK1000空分模拟用户交换机上。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奋战。任正非与员工同吃同住,经常睡在办公室。资金极度紧张,工资时有拖欠,靠的是理想和任正非的个人魅力(以及早期员工对未来期权的朦胧期望)在支撑。
JK1000的成功与局限: 1991年,华为首款自主研发产品JK1000艰难面世。虽然技术上不算先进(模拟制式),但凭借更低的价格和更贴近本土需求的服务(华为开始建立自己的服务队伍),在农村和中小城市市场打开了局面,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初步战略。JK1000的成功让华为活了下来,并赚到了宝贵的“第一桶技术金”。但任正非清醒地认识到,模拟技术已是明日黄花,数字程控交换机才是未来。
瞄准C&C08: 几乎在JK1000上市的同时,任正非就拍板启动了下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的研发。这是华为真正腾飞的关键产品。研发投入巨大,几乎再次掏空公司。任正非甚至借了高利贷(民间称为“抬会”)来维持研发投入,赌上了身家性命。
家人默默支持: 这段时间是任正非和家人最艰难的时期之一。父母看着儿子日夜操劳、白发丛生,心疼不已,只能尽力照顾好家庭后勤。弟妹在公司承担着繁重且压力巨大的工作。孟晚舟和任平在成都读书,虽不能完全体会父亲的艰辛,但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也能感受到压力。
1993-1994.6:C&C08横空出世,华为腾飞
背水一战: C&C08的研发是场豪赌。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技术难度高。公司内外质疑声不断,资金链多次濒临断裂。任正非顶住巨大压力,不断给研发团队打气:“研发成功,我们都有发展;研发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
万门机的突破: 1993年,华为做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决定:跳过2000门级,直接研发万门级C&C08机!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任正非坚信大容量是未来主流。郑宝用、李一男等年轻天才工程师在简陋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
义乌大捷: 1993年底,C&C08 2000门机在浙江义乌邮电局首次开局成功!虽然只是2000门,但其稳定性和先进性远超预期,一炮打响!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赢得了市场的初步认可。
万门机震撼登场: 1994年初,华为倾尽全力打造的C&C08 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终于研发成功!这不仅是华为的里程碑,也是中国通信产业的重大突破。其性能接近甚至部分超越了当时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外同类产品(如上海贝尔的S1240),而价格却低得多。
市场爆发: C&C08万门机的问世,如同在市场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快速响应的服务以及“中国人自己的万门机”的民族品牌效应,华为产品势如破竹,迅速抢占市场,尤其是在北方广大地区和二三线城市。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公司规模急速扩张:
员工人数: 从1990年的几十人,爆炸式增长到1994年6月的超过2000人!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体系迅速建立并完善。大量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华中理工、电子科大等)被吸引加入。
办公与生产: 告别了临建板房,在深圳科技园建立了自有的现代化研发大楼和生产基地(虽然初期规模有限但意义重大)。
管理体系: 随着规模扩大,任正非开始引入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如《华为基本法》的雏形思想开始酝酿,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1994年6月的华为已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代理商,跃升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不可忽视的新锐力量,尤其在程控交换机市场成为国内领先品牌之一,对“七国八制”的外资巨头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1993年销售额突破1亿人民币大关!1994年上半年,仅靠C&C08万门机的订单,销售额就已远超1993年全年,预计全年将达到数亿人民币!公司彻底摆脱了生存危机,进入高速盈利期。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C08万门程控交换机,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研发团队成为公司最核心的资产。
1994年6月,华为尚未上市,也没有公开融资记录,其估值难以精确计算。但基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