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菌丝入房

信寄出去后,便是耐心的等待。

李满仓利用这段时间,反复研读空间里的书籍,将关键的技术要点,如灭菌、接种、发菌期管理、出菇期湿度温度控制等,牢牢记在心里,并结合现有的条件,思考着如何因地制宜地落实。

他还抽空去公社的供销社和收购站,仔细询问了各种干鲜食用菌的收购价格,做到心中有数。

木耳、香菇的价格尤其让他满意,这更坚定了他搞下去的信心。

消息很快在李家坳传开了。

社员们听说队里要搞什么“室内种蘑菇”,都觉得新鲜又好奇,议论纷纷。

有看好的,觉得李满仓能干,准能成;也有怀疑的,觉得这玩意儿听着就不靠谱,瞎折腾。

李满仓对此并不在意。

他知道,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总会伴随质疑。

他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打消所有人的疑虑。

正月将尽,冻土未消,但吹过山坳的风已然悄悄带上了些许湿润的气息,预示着春天不远了。

就在李满仓和几个社员将两间旧仓库彻底清理干净,简易的木质栽培架也搭建得七七八八时。

胡秋萍的回信连同一个小巧但包裹严实的木箱,被公社邮递员送到了李家坳。

李满仓压下心中的激动,先将木箱搬回自己屋里,小心地打开。

木箱内部分成数格,填充着柔软的刨花和旧报纸。

几个玻璃罐或牛皮纸袋安静地躺在里面,罐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每个容器上都贴着标签,用清晰的中文写着:黑木耳菌丝、香菇菌丝、平菇菌丝。

旁边还放着一叠油印的、散发着油墨味的材料,标题是《常见食用菌简易栽培技术要点》。

胡秋萍在信中说,菌种是通过她父亲的关系,从省农科院下属的一个食用菌研究站弄到的。

属于比较成熟的品种,附上的资料也是那边提供的入门指南。

她预祝李满仓的集体副业能够成功,并表示如果需要后续技术支持,可以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