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出菇管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里传开。

“听说了吗?满仓种的那个菌,在瓶子里长出白毛了!”

“真的假的?白毛那不是坏了吗?”

“你懂啥!人家说了,那白毛就是菌丝,是好东西,长满了就能出蘑菇了!”

社员们茶余饭后都在议论这事,好奇、期待、怀疑,种种情绪交织。

李满仓成了村里最受关注的人,每天都有村民假装路过,探头探脑地想看看“白毛”长啥样。

李满仓对此泰然处之,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是虚的,只有等到洁白的香菇、肥厚的平菇、黑亮的木耳真正长出来那一刻,才能让村里人心里踏实。

时光在精心照料与殷切期盼中悄然流逝,转眼到了阳历四月初。

外面的积雪已基本消融,只有背阴的沟壑里还残留着些许顽固的白色。

春风变得和煦,带来了泥土解冻的芬芳和万物复苏的气息。

而那两间被李家坳全体社员默默关注的“菌房”内,更是生机盘然。

经过二十多天的暗室培养,大部分瓶袋内的白色菌丝已然长满,如同厚厚的白色绒毯,将培养基质完全包裹,散发出一种略带霉味却又清新的菌类特有气息。

李满仓知道,发菌阶段基本成功了!接下来,就是更为关键的出菇管理。

不同的菌类,出菇的条件和周期也截然不同。李满仓根据资料和书籍知识,开始进行精细调控。

他首先将长满菌丝的木耳菌袋转移到光线更明亮、通风更好的区域。

木耳喜欢相对稳定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他指挥社员们保持室温在20-25摄氏度之间,并通过持续在地面洒水、悬挂湿布帘等方式,将空气湿度坚决维持在85%以上。

木耳的生长需要散射光,这样才能促使它产生黑色的色素。

果然,在调整环境后不到一周,那些洁白的木耳菌块上,便开始出现一些微小的、黑色的、胶质状的小点,如同墨汁滴落在雪地上——那是木耳的原基!这小小的变化让负责照看木耳的社员们兴奋不已。

与此同时,平菇的出菇管理也在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