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剩余物证的深度分析

丁浩靠在警车门边,手还插在裤兜里。钥匙贴着指尖,凉得发麻。他没动,也没抬头看沈墨,只是盯着地面那道裂开的水泥缝,脑子里还在回放刚才仓库里的画面——烧焦的引信、整齐的焊点、墙上的铅笔线。

沈墨从技术组手里接过最后一个证物袋,转身走向指挥车。他的鞋踩过湿泥,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车门拉开,灯光照出里面堆满的文件夹和笔记本电脑。他把袋子放在桌上,打开密封口,取出那张折叠过的市集地图。

“硝酸铵样本送检了。”他说,声音不高,“衣服也带回来了。”

丁浩慢慢走进来,在角落的椅子上坐下。他不想碰任何东西,怕自己一伸手就会抖。但沈墨递来的工装服还是接了过去。深蓝色布料有些粗糙,袖口磨出了毛边。他低头闻了一下,不是单纯的鱼腥味,是混着机油烧过后留下的那种闷气,像铁锅煎久了没洗的底。

“是他穿过的。”丁浩说。

沈墨点头。“技术组正在比对纤维。如果能确认这件衣服出现在爆炸现场的三轮车上,就能把所有物证串起来。”

丁浩没说话,把衣服轻轻放回桌上。他的太阳穴还在跳,像是有根线在往里拉。他知道不能再深探了,可手指还是不受控制地蜷了一下。

另一边,检测报告刚传回来。沈墨翻开第一页,眉头皱紧。硝酸铵纯度很高,但含有微量杂质。他拨通内线电话,让技术员调取近三年非法炸药案件数据库。几分钟后,屏幕跳出一条匹配记录——某停产化工厂曾流出一批副产物稳定剂,成分与本次残留物高度吻合。

“不是临时做的。”沈墨低声说,“这些材料,他囤了很久。”

丁浩闭着眼,听见这句话才睁开。他想起王桂兰魂魄最后的情绪——不是恐惧,而是完成某件事后的平静。就像修好一辆车,擦干净手,关掉灯离开。

“他计划很久了。”丁浩说,“不是临时起意。”

沈墨看着他,没回应,转头继续翻看另一份报告。夹克内衬提取到的纤维已经完成显微比对,结果显示与爆炸现场铁皮碎片上附着的纤维完全一致。这意味着,这人不仅穿过这件衣服,还曾近距离接触过改装车辆。

“身份还是查不到。”沈墨合上文件,“没有购买记录,没有监控拍到他买衣服的画面,也没有指纹或DNA。”

丁浩靠在椅背上,呼吸变慢。他知道这种干净不是巧合。秦北川从不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也不会留下不该留的东西。可那些被故意留下的,一定有用意。

沈墨重新拿起那张地图。纸张边缘锯齿状,像是从本子上撕下来的。正面画着市集布局,几个红圈标出不同位置,其中一个写着“10:00客流最大”。背面有几行字:“泼柴油,混气味”“午前引爆”“避开巡逻岗”。

“这不是草图。”沈墨指着红圈区域,“这里是监控死角,又是人流高峰段。他选的时间和地点,都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时候动手。”

丁浩坐直了些。“‘泼柴油’是为了盖住炸药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