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历史谜案:扬州十日真与伪

网友【数据控】 则从人口统计学角度分析:根据地方志记载,扬州府在顺治年间的人口确实比明末锐减,但这可能包含了战乱导致的逃亡、饥荒和瘟疫等多重因素,不能简单归因于单一屠杀事件。

在这场理性讨论中,网友们既没有全盘否定《扬州十日记》的记载,也没有盲目采信其中的每个细节,而是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着谨慎的分析。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恰恰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历史认知的成熟思考。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将几份关键史料并排在屏幕上,开始了深入分析:“老铁们,要判断‘扬州十日’的真实性,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多铎本人的态度转变。”

他调出两份清方档案的对比:“在攻占南京后,多铎发布的告示中明确写道‘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这句话很有意思——他为什么要特意提扬州?这反而从侧面印证了扬州确实发生过足以震慑江南的惨剧。”

“叶赫那拉大贝勒”接着补充:“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当时在华耶稣会士的记载。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写道:‘他们攻击扬州城,并进行了可怕的屠杀’。这个记载很关键,因为作为第三方,耶稣会士没有动机编造这样的记录。”

朱及第插话道:“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清军入关初期的军需供应问题。当时清军推进速度极快,后勤保障困难。在扬州这样富庶的城市进行劫掠,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补给方式。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屠杀会发生。”

“碳水教父”若有所思地问:“那为什么《清实录》里完全没有记载呢?”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解释道:“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清朝修史有个特点——对不利于统治的记录都会进行系统性删除。但我们在地方志里找到了蛛丝马迹,比如《江都县志》里提到‘城破,死者甚众’,虽然措辞谨慎,但已经暗示了异常情况。”

这时直播间弹幕开始活跃:

“网友【夜猫子】:这么说来,屠杀确实发生过,只是规模可能被后世夸大了?”

“网友【吃瓜群众】:感觉像是‘罗生门’,各方都在按照自己的立场叙述。”

“网友【路人甲】:但为什么扬州在清朝还能快速恢复呢?如果真死了几十万人,经济应该崩溃才对啊。”

“叶赫那拉大贝勒”看到这条弹幕,立即回应:“这个问题很好。我们要注意到,扬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作为漕运枢纽,清政府必须尽快恢复它的功能。而且,大量周边地区的移民填补了人口空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屠杀后扬州能较快恢复。”

朱及第总结这个环节的讨论:“所以老铁们,现在的学术研究更倾向于认为:扬州大屠杀确实发生了,但具体规模和持续时间可能存在争议。我们不能因为数字争议就否定事件本身,也不能盲目采信某个特定数字。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