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熬夜冠军】:外国传教士也记载了?这个证据很有说服力啊!
网友【一颗仙人掌】:看来当时这件事的影响确实很大,连外国人都知道了。
朱及第继续展示证据: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清初编纂的《扬州府志》对这段历史记载十分简略,但在赋税记录中可以看到,顺治年间扬州人口和赋税数额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这种异常的数据变化,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碳水教父若有所思: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突然业绩暴跌,虽然年报上不说原因,但明眼人都知道肯定出了大事。
叶赫那拉大贝勒又提出一个佐证:清初诗人吴嘉纪在《挽船行》中写道:忆昨扬州城破日,白骨纵横满路衢。诗作可能带有夸张成分,但至少反映了当时人对这件事的集体记忆。
朱及第总结这一环节:这些零散的史料就像拼图碎片,单独看可能不够完整,但放在一起就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历史研究就是这样,需要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
画面中,这些史料的影像被拼合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随着讨论的深入,直播间的弹幕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考角度。网友们各抒己见,展现出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方式。
网友【风继续吹】 从经济角度提出质疑:如果真如《扬州十日记》所说,八十万人遇难,那清军占领的几乎就是座空城了。但史料显示,清军占领扬州后,很快就能从这里调集粮草继续南下。这其中的矛盾该如何解释?
网友【沉默的螺旋】 则从史料传播的角度分析:《扬州十日记》在清朝被禁两百多年,直到清末才从日本传回。这么长的断层期,文本在传抄过程中会不会被修改?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还能反映多少原始面貌?
这时,网友【考据党】 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明末清初的文人笔记中,对同一时期的江阴八十一日记载得很详细,各方史料都能相互印证。但扬州十日在其他文献中的佐证相对较少。这是不是说明两个事件的性质或规模有所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网友【逻辑怪物】 从军事逻辑出发:清军当时急着渡江攻打南京,真的会在扬州停留十日进行屠杀吗?从军事角度看,时间成本似乎不太合理。但反过来想,也许正是为了震慑江南,才需要采取极端手段。
网友【午后红茶】 提出了一个折中的看法:或许真相介于两者之间。清军可能进行了选择性屠杀,主要针对抵抗势力和支持南明的阶层,而不是无差别地杀害所有平民。这样既能达到震慑效果,又不会完全摧毁这座经济重镇。
网友【历史挖掘机】 补充了一个重要视角: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当时在扬州的西方传教士的记录?比如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的记载,虽然提到清军的暴行,但描述的规模与《扬州十日记》有所出入。这些第三方视角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