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史可法的最后时刻与后世传说

天幕上,画面聚焦于扬州巍峨却已残破的城墙。硝烟尚未散尽,战云低压,一种大战前的死寂笼罩着天地。

“老铁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历史课本上重量级的一幕,”主播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清军的统帅,豫亲王多铎,亲自来到了阵前。而他目光所向的城楼之上,正是大明在扬州最后的支柱——史可法。”

镜头拉近,给了双方一个特写。多戎装肃穆,端坐于骏马之上,目光复杂地望着城头。而史可法甲胄在身,虽然面带疲惫,身形却如青松般挺拔屹立,毫不退缩地迎向那道目光。

“多铎这次是下了血本劝降,”朱及第解释道,“他开出的条件,可以说是诚意满满,或者说,诱惑极大。他亲口承诺,只要史阁部打开城门,不仅身家性命无忧,之前所有抵抗行为都可一笔勾销。更诱人的是,他还可以在新朝继续统领军队,甚至直接封侯,地位绝不会比现在低。”

这时,“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了更为具体的史料细节:“根据一些笔记记载,多铎为了劝降史可法,可谓软硬兼施。在这次直接对话前,他甚至亲自写过劝降信,派使者送入城中,信中极尽拉拢,言词颇为客气,反复强调‘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希望史公能以扬州百姓和麾下将士的性命为重。”

“叶赫那拉大贝勒”也从清方角度补充了一个细节:“没错,多铎在军中曾对心腹将领感叹过,‘南朝若尽是如此忠贞之士,我等安能至此?’他是真的欣赏史可法的才能与气节,认为这样的人才若能为己所用,对迅速平定江南、收服人心将有巨大帮助。他甚至做好了准备,只要史可法肯降,必将以最高规格的礼遇待之,以此树立一个标杆。”

画面中,面对城下黑压压的清军和那位位高权重的劝降者,史可法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却又异常坚定。所有的压力、所有的“生路”都摆在了他的面前,等待着他的抉择。

画面中,扬州城已陷入最后的血战。火光冲天,杀声震地,守城的明军将士在街巷间与清军进行着残酷的逐屋争夺。

“老铁们,扬州城破之时,情况极度混乱,这也导致了关于史可法最后时刻的记载出现了多种说法,成了一个历史谜团。”朱及第的声音在激烈的背景音效中响起。

“最主流、也被正史采纳的说法是,”他调出了《明史》的记载,“史可法见大势已去,决心殉国。他回到了当时的督师府,询问身边义子史德威:‘我生前未能尽责,死后当葬于高皇帝孝陵之侧,然势不可得,尔今将我葬于梅花岭可乎?’(我生前没能尽到责任,死后希望能葬在太祖皇帝孝陵旁边,但形势做不到了,你现在能把我葬在梅花岭吗?)这算是留下了遗愿。”

“随后,史可法拔剑自刎。”朱及第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但可能是因为连日劳累力衰,或者部将阻拦及时,这一剑并未致命。他浑身是血,但求死不得。此时,清军已经涌入,混乱中,他被部下护着企图从小东门突围,但最终在乱军中被识别出来,力竭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