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媒体形象的深入塑造

“本来就不该立。”陈星燃靠在椅背上,“观众可以喜欢节目,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十六岁小孩身上。我又不是许愿池里的硬币。”

话音刚落,手机震动。

平台运营来电:“陈老师,我们收到二十多家媒体采访邀约,包括《文化观察》《深度对话》《青年力量》,您考虑一下露脸吗?”

“不露脸。”他说,“也不提年龄。”

“那……总得有点形式吧?”

“书面专访就行。”陈星燃顿了顿,“但我有三个条件:问题必须围绕创作方法论,不许用‘奇迹’‘颠覆’这种词,回答全程匿名处理。”

对方愣了两秒:“您这是要把自己藏到底啊。”

“我不是藏。”他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弹幕,“我是想让内容自己说话。”

挂了电话,他打开文档,把之前整理的几份笔记重新梳理。一份叫《情感锚点设计逻辑》,讲的是如何从素人一句话里挖出观众共鸣点;另一份是《共情节奏曲线模型》,用数据图解释为什么第三十七分钟最容易让人落泪。

他删掉所有术语包装,改成通俗语言,匿名投到了高校传播学论坛。

当晚十一点,夏洛璃发来一张截图。

某大学研究生课程PPT上赫然写着:“案例分析:《明星改造家》如何实现观众情感投射”,下方引用了他投稿的那段文字,署名是“来源网络”。

她打字:“你现在都进课堂了,下一步是不是要出教材?”

陈星燃回了个笑哭表情,又补了一句:“只要别把我照片印封面就行。”

凌晨一点,周小胖在群里发消息:“说明文转发量破五十万了,文化类媒体集体跟进,现在风向全变了。有人开始讨论‘真诚是否还能成为爆款要素’。”

陈星燃看了眼时间,起身走到饮水机旁倒水。杯子里是夏洛璃留下的蜂蜜水,已经凉透,他也没换,就这么喝了半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知道这轮舆论战的本质变了。

从前是别人想把他塑造成“怪物”,要么捧上天,要么踩进泥;现在他亲手把自己拉回地面,站成一个具体的人——会熬夜、会改稿、会为一句台词纠结半天。

这才是他想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