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水军

它早已超越了单纯介绍故事起源的功能,更像是一则贯穿始终的谶语。

那“造化会元”之功,并非仅仅指盘古开天的鸿蒙伟力,更隐喻着角色自身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磨砺与最终的“释厄”超脱。

孙悟空从天生石猴到齐天大圣,再到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困顿,直至如今戴上金箍,保一凡僧西行,其自身的“造化”与“厄难”,便是一部活生生的“释厄传”。

斯语的笔触,在进入西行之路后,显得更加从容与精妙。

他并未急于让师徒二人立刻遭遇惊天动地的大妖,反而先用些许笔墨,描绘了西行初期的琐碎与磨合。

孙悟空打杀几个眼露凶光的毛贼,在唐僧看来便是犯了杀戒,絮絮叨叨的埋怨引得猴王性起,一个筋斗云便欲回花果山。

这情节看似平淡,却将唐僧的迂腐固执与孙悟空仍未完全驯服的野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直到观音菩萨化身老母,授了唐僧紧箍咒,才真正将这匹烈马套上了缰绳。

当孙悟空首次尝到紧箍咒的滋味,那痛彻骨髓、竖蜻蜓翻筋斗的惨状,让无数读者在心疼之余,也更深切地体会到这“释厄”之路的严酷——

它不仅要对抗外魔,更要降伏内心的“心猿”。

这种内在的冲突与束缚,比之外在的五行山,似乎更添了几分无可奈何的悲情与深刻。

然而,斯语总能在这份沉重中,点染出令人莞尔的亮色。

鹰愁涧收小白龙,孙悟空与那吞了马匹的小白龙一番赌斗,叫天天应,叫地地灵,最后请出观音,将小白龙化为白马,充作脚力。

其间孙悟空的狡黠、急躁以及面对菩萨时那点不服气又不得不低头的别扭,活灵活现,冲淡了紧箍咒带来的压抑感。

读者们开始意识到,这西行路,固然有艰险困厄,却也少不了这般生动有趣的插曲。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观音禅院。那场因炫耀锦襕袈裟而引来的贪念之火,几乎将唐僧置于死地。

孙悟空不与那院主金池长老多费唇舌,直接上天寻广目天王借来辟火罩,只保唐僧与白马所在禅堂,任由其他殿堂烧个精光,甚至鼓动风势,让那贪心的老和尚自食其果。

“他不敬我,我自不敬他”,猴王的是非分明与手段果决,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场大火却引来了黑风山的熊罴怪,趁乱盗走了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