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刘备的膨胀与冷静(中)

事实证明,曹魏确实采取了这一策略。但换个角度看,若刘备东征顺利,快速击败东吴,则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形成蜀吴联合抗魏的新局面。

孙权在袭取荆州后,为应对刘备可能的报复,进一步向曹魏靠拢,受封吴王。这使得孙权在法理上成为曹魏的藩属,从汉室正统角度看,更是名副其实的“汉贼”。

刘备征吴,因此也具有了讨伐附逆的正当性。

历史评价的再思考

后世评价刘备伐吴,多以其最终失败倒推决策错误,这种“成王败寇”的史观值得商榷。

事实上,夷陵之败并非不可避免,战役过程中刘备有许多机会可以取得胜利,或者至少避免惨败。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这说明刘备在战术布置上存在失误,而非战略决策完全错误。

假如刘备采取更加谨慎的进军策略,或者及时应对陆逊的火攻,战果可能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即使东征未能完全成功,但只要不大败,也能够向江东展示蜀汉的实力,为日后重新联盟争取更有利地位。

事实上,诸葛亮后来能够重新建立吴蜀联盟,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东吴意识到蜀汉仍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刘备伐吴之决策,是基于当时政治、军事、情感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并非单纯的一意孤行或政治错误。

从蜀汉立国的合法性建构来看,讨伐附逆的孙权与讨伐篡汉的曹丕,同属正义之举;

从战略环境来看,刚刚经历长期战争的汉中地区不适合立即北伐,而东吴在荆州的统治尚未稳固;

从内部政治来看,东征符合多数派系的利益诉求;

从三家局势来看,曹魏可能坐观吴蜀相争的判断也并非没有道理。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不妨设想:若刘备东征获胜,收复荆州,三国历史必将改写。即使不能完全成功,只要避免惨败,也可为蜀汉争取更有利的战略态势。

夷陵之败,更多是战术执行而非战略决策的失误。

刘备在遗诏中哀叹“汝父德薄”,或许只是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而非对伐吴决策的否定。

纵观三国历史,刘备以其仁德着称,但政治决策往往需要超越个人情感,权衡各方利弊。伐吴之役,虽最终败北,但在政治层面上,实无大错。这是一位历经沧桑的政治家,在复杂局势中做出的合乎逻辑的选择,只是历史没有给予他成功的回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