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豆熟收仓,秤定丰饶,再播新望

天秤适合称重物,但携带不方便,张轩接着教大家做“杆秤”——更轻便,适合日常称少量东西(比如选种时称种子,分物资时称粮食)。

- 第一步:做秤杆:选一根更细的硬桦木(直径三寸,长两尺),打磨光滑,在一端(称为“秤头”)用青铜凿凿出一个小孔,系上汉麻绳(称为“秤钩绳”,末端拴一个青铜钩,用来挂重物);在秤杆中间位置凿一个小孔,系上提绳(称为“秤纽”,提绳位置要精准,确保秤杆平衡);在秤杆的另一端(称为“秤尾”)凿一个小孔,系上短绳(称为“秤砣绳”,末端挂一个小青石秤砣)。

- 第二步:标刻度:先将一斤重的砝码挂在秤钩上,移动秤砣绳,直到秤杆水平平衡,在此时秤砣绳对应的秤杆位置用炭笔画一条横线,标注“一斤”;按同样的方法,分别挂上两斤、三斤……十斤的砝码,画出对应的刻度线,每个大刻度间再分成十个小刻度,代表一两(张轩简单解释了“斤”“两”的换算:一斤等于十两)。

- 第三步:加固修饰:在秤杆的刻度线处,用细青铜钉轻轻敲出小凹点,防止刻度被磨损;在秤头和秤尾处缠上几圈汉麻绳,防止使用时断裂。

杆秤做好后,阿木试着称了一筐豆子:“五斤三两!”木长老凑过来,也试着称了一把豆子:“八两!真准!以后分粮食,再也不用凭感觉了!”

族人们看着新做的天秤和杆秤,都兴奋不已——老族人阿土说:“活了这么大,第一次见能把重量算得这么准的东西!神尊真是无所不能!”新归附的族人阿岩则说:“有了这秤,以后我们种的粮食,收多少、存多少、分多少,都清清楚楚,太好了!”

秤具做好后,称重工作立刻开始。晒场边,天秤放在中间,两边各站一名青壮,负责搬运藤筐和砝码;杆秤则放在旁边,由阿瑶负责称零散的豆子;木长老拿着木牌和炭笔,负责记录每筐豆子的重量;张轩站在旁边,时不时检查秤的平衡,确保称重准确。

“第一筐,称重!”木长老喊道,两名青壮小心翼翼地将装满豆子的藤筐抬到天秤左边的秤盘上,右边的青壮则依次放上十斤、五斤、两斤的砝码,直到横梁平衡。“二十一斤!”木长老在木牌上记下“第一筐:21斤”。

“第二筐,二十二斤!”“第三筐,二十斤!”……随着称重的进行,木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多,族人们的欢呼声也越来越大。青羽蹲在木长老身边,看着木牌上的数字,小声跟着念:“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加起来有多少呀?”木长老笑着说:“等称完了,我们一起算,肯定是个大数目!”

中午时分,所有豆子都称重完毕。木长老拿着木牌,激动地大声念道:“总共二十三筐大豆,总重量九百八十七斤!接近一千斤!”

“一千斤!”族人们瞬间沸腾了,青壮们欢呼着举起青铜镰刀,妇女们互相拥抱,孩子们则在晒场边跑着喊:“我们收了一千斤大豆!以后有吃不完的豆子啦!”

小主,

木长老更是激动得手都在抖,他走到张轩面前,深深鞠了一躬:“神尊!在岩部落的时候,我们一亩地最多收一百斤大豆,现在三亩地收了近千斤,是以前的三倍多!这都是您的功劳——教我们选种、施肥、用青铜工具,还做了秤,让我们知道自己收了多少!”

张轩笑着扶起木长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青壮们辛苦收割,妇女们仔细捡豆子,长老们用心照料,才有了这么好的收成。接下来,我们要选最好的豆子当种子,准备种第二次大豆,要把所有可以做种子的都种上!”

“扩大种植!”族人们更兴奋了,阿河大声说:“神尊放心!我们肯定好好种,争取下次收更多大豆!”

称重结束后,选留种子的工作立刻展开。张轩带着禾、阿瑶、鹿溪,还有二十名细心的妇女,在晒场边铺了十块干净的兽皮,将收上来的大豆倒在兽皮上,开始挑选:“种子要选饱满、无虫蛀、无破损的,这样发芽率高,长出来的大豆也壮实。”

他拿起一颗黄豆,给大家示范:“你们看,这颗豆子圆润饱满,颜色金黄,没有斑点,就是好种子;这颗豆子空瘪,颜色发暗,还有虫眼,就不能当种子,只能留着吃。”

妇女们立刻行动起来,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小藤筐,将好种子放进筐里,不好的放在另一边。禾的手很巧,能快速分辨出饱满的种子,她一边挑,一边教身边的新妇女:“用手捏一捏,饱满的种子捏起来硬实,空瘪的捏起来软,一捏就能分清。”

阿瑶则负责检查种子的虫蛀情况,她的眼神好,能发现豆子上细小的虫眼:“有虫眼的豆子,里面可能有虫卵,种下去会生虫,影响大豆生长,一定要挑出来。”

鹿溪则带来了之前采集的草药(晒干的艾草和薄荷),将草药铺在装种子的藤筐底部:“艾草和薄荷能驱虫,把种子和草药放在一起,能防止种子生虫,保存得更久。”

青羽也想帮忙,却因为力气小,捏不动豆子,就帮着鹿溪铺草药:“鹿溪姐姐,我把草药铺得均匀一点,这样每个种子都能闻到草药味,就不会生虫了!”鹿溪笑着点头,教她把草药撕成小块,铺在筐底,再铺一层种子,再铺一层草药,这样交替放置,防虫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