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放下筷子,黝黑的脸上露出笑意:“李兰只要会烙,能接就好。这活就跑不了了,我跟食堂领导打听了,刚开始每天至少得送五十斤。要是工人们爱吃,往后还得加量。”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雀跃,“关键是价钱,比外头摆摊卖的高,这可是笔稳当钱。”
“那敢情好。”秀玲往他碗里夹了块腌萝卜,“明儿我再去跟李兰说说,让她心里有个数。”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秀玲去找她,李兰自己就寻上门来了。
秀玲正在做饭,见她进来,忙擦了擦手:“你大哥昨儿说了,开始得五十斤起送,价钱也合适。”
“五十斤没问题。”李兰应得干脆,“大不了我起早点,晚睡点,多站会儿鏊子的事。”
“你只要能干就行,咱们先送试试。”
秀玲又想了想说道:“如果要干,咱就好好准备。你家那厨房得拾掇拾掇,旧鏊子太小,得买个新的大鏊子。还有,打面、送煎饼,没个三轮车可不行,总不能靠肩挑吧?”
李兰听得认真。“你说得对。厨房我早想改改了。三轮车……我和赵磊去县里看看,挑个结实的。”
“那我让你大哥明天去找盛明哥来帮忙改厨房,他手里有人,干活也麻利。”
秀玲拍了拍她的胳膊,“你先回去准备准备,咱分头忙活,早点开工早点挣钱。”
次日,李兰就揣着钱和赵磊往县城去了。秀玲则带着王盛明去了李兰家,量尺寸、拆旧灶、垒新台,叮叮当当忙了一整天。
等李兰骑着辆半旧的蓝色三轮车回来时,厨房的墙已经刷得雪白,新砌的灶台方方正正,就等新鏊子上门了。
“大嫂,赵磊说不知道开始生意怎么样,先买个二手的用着,如果以后稳定了,再买个新的。”
“新的旧的都不碍事,能骑就行。”秀玲安慰道。
接下来两天,两人忙的脚不沾地。李兰跑了两趟镇上,把鏊子、大盆、小盆都置办齐了;秀玲则帮着钉了个装煎饼的木架子,绑在三轮车后斗上。
直到第三天傍晚,看着灶台上冒着热气的新鏊子,李兰才松了口气,拍着手上的灰笑:“明儿就能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