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餐厅的李嫂觉得她们餐厅靠近教学楼,学生流量大,桌子油污多,应该多分些洗洁精和抹布。
北餐厅的老李头则认为他们餐厅面积大,清洗的大锅和餐盘更多,耗材自然也该多些。两人各自带着手下的人,都觉得自己有理,找到秀玲,希望能多争取些份额。
若是以前,两边肯定又得互相嘀咕,暗自较劲。但现在,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秀玲这个“当家人”来评理。
秀玲没有立刻表态支持哪一边。
她先是跟着李嫂和老李头,分别到两个餐厅实地转了一圈,仔细观察了学生用餐高峰后的桌面油污情况,清洗间堆积的餐具数量,甚至还默默估算了一下各自负责区域的面积。
晚上回到家,她和平安念叨起这事。平安给她出主意:“要不,就跟后勤处反映反映,说说实际情况?”
秀玲摇摇头:“这点小事就去麻烦上面,显得咱们没能力。再说,定额是死的,咱们得自己想法子活络。”
她琢磨了一晚上,第二天把两边的人都叫到一起,心平气和地说:“李嫂,李师傅,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咱们的用量,后勤处也是根据往年大概情况定的,未必完全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她拿出个小本子,上面是她昨晚粗略画的表格:“这个月,咱们就先按原来的量领,但是呢,咱们记个账。南厅用了多少洗洁精,抹布换了几条;北厅用了多少,手套磨破了多少双,都记下来。到下个月领新的时候,咱们就把这个本子拿出来,对照着看,哪个厅确实用量大,咱们就从下个月的定额里,稍微给它倾斜一点。咱们自己也试着省着点用,抹布破了,能补就补补,洗洁精兑水的时候,看看是不是能再节约点……咱们的目的,是把活干好,把东西用好,不是争多少,你们看行不?”
这个“土办法”,既承认了双方可能存在的实际差异,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还倡导了节约。
李嫂和老李头听了,都觉得在理,挑不出毛病,便都点头同意了。
这办法一试,效果出奇的好。
为了让自己下个月能“有理有据”地多分点,两个餐厅的人都格外注意起节约来。
洗洁精不再大手大脚地倒,抹布用破了也不再随手就扔,而是洗干净看看能不能缝补一下继续用。
甚至还有人自发地从家里带来用旧的但还能用的毛巾,剪成小块当抹布。
同时,因为要“记账”,两边的人反而多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