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山巅的孤高之风

江湖武林榜 JosieYang 2187 字 3天前

终南山,自古便是隐士高人的清修之地。其山势连绵起伏,层峦叠嶂,云深雾绕,不知其所止。楼观道观星台下,苍松挺拔,古柏森然,千百年来,松涛阵阵如浪,随风起伏;钟声悠远,回荡在山谷之间,仿佛能穿透尘世的喧嚣,直抵人心深处。山间清泉潺潺,石径蜿蜒,偶有飞鸟掠过,鸣声清越。在这里,四季流转得格外从容,春草初生,夏木繁荫,秋叶染霜,冬雪覆岭,一切都仿佛被时光温柔地包裹,连岁月的脚步,都比山外要慢上几分。

对于初入山门的弟子而言,这里的一切都是新奇而艰深的。他们每日清晨,迎着第一缕晨曦吐纳练气,试图感受师父口中那玄之又玄的“天地元气”;午后,则在演武场上,一板一眼地修习楼观道的基础剑法,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道法自然”的笨拙模仿。

然而,在这群青涩的弟子中,崔喜钟是一个绝对的异类。

他从不“感受”,也从不“模仿”。

当其他弟子还在为如何将内息沉入丹田而苦恼时,他早已凭借崔氏家传的精妙心法,将内息运转自如,甚至能清晰地“听”到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当师兄们教导一套名为《松风剑法》的基础剑招,强调要体会松之静、风之动时,崔喜钟只是静静地看了一遍,便在心中将其彻底拆解。

在他眼中,所谓的“松之静”,不过是下盘稳固、重心下沉的法门;所谓的“风之动”,则是手腕发力、剑走轻灵的技巧。他不需要去“体会”什么意境,他只需要通过精准的计算,分析出每一个动作最优的发力方式和最快的速度。

因此,当其他弟子还在演武场上挥汗如雨,剑招滞涩时,崔喜钟早已能将整套《松风剑法》使得如同演练了十年一般,剑光流动,不见丝毫烟火气。他甚至能在此基础上,融入崔氏《霜河剑法》的精要,使得原本平和的剑招,骤然多出了几分凌厉的杀气。

他的天赋,如同一轮烈日,炽烈而耀眼,高悬于九天之上,光芒万丈,让周围所有同辈都黯然失色。无论是言谈举止间流露的锋芒,还是举手投足中展现的气度,皆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与从容。仿佛天地间的灵气都在向他汇聚,使他在众人之中宛如鹤立鸡群,难以逼视。那份才华,不似温吞的流水,也不似微弱的萤火,而是如烈焰般燃烧,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倾倒,又心生敬畏。

不出三月,他便已学完了所有入门弟子需要花费一年乃至数年才能掌握的功课。他的表现,很快便传到了楼观道掌教妙道真人的大师弟岐玄子真人的耳中。

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崔喜钟被引至了岐玄子真人清修的静室。

这位在世人眼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道家领袖,须发皆白,面容却如婴儿般红润,他正盘坐于蒲团之上,煮着一壶山泉水。

“你便是崔喜钟?”岐玄子没有回头,声音平和,却仿佛带着某种能穿透人心的力量。

“弟子崔喜钟,拜见掌教真人。”崔喜钟躬身行礼,姿态谦恭,无懈可击。

“抬起头来。”

崔喜钟依言抬头。岐玄子终于转过身,那双仿佛看透了世事沧桑的眼睛,静静地审视着他。许久,真人才缓缓点头:“是块好玉,质地坚密,光华内蕴。只可惜,锋芒太盛,少了三分温润。”

崔喜钟心中微微一凛,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

“你天资过人,根基扎实,远非寻常弟子可比。自今日起,你便随我修行吧。”

岐玄子真人是掌教的大师弟,平日掌教闭门修行,都是岐玄子真人代为出面,崔喜钟成为岐玄子的弟子,与成为掌教亲传弟子无异,这是楼观道所有弟子梦寐以求的荣耀。消息传出,整个楼观道都为之震动。崔喜钟在一片艳羡与敬畏的目光中,搬入了观星台旁的弟子精舍。他知道,自己距离那个“最强”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然而,成为亲传弟子后的修行,却让他感到了些许的……失望。

岐玄子真人并未传授他想象中那种可以“引动山川之力”的无上秘法,反而更多的时候,是让他陪着一起打坐、读经、观云、听风。

“子锺,你看这云,聚散无常,随风而动,却从未失去其云的本质。这便是‘无为’。”

“子锺,你听这风,穿林过涧,遇石而绕,遇谷而入,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这便是‘不争’。”

对于师父这些玄之又玄的教诲,崔喜钟总是恭敬地应下,心中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云之所以聚散,是因水汽与气流;风之所以流动,是因气压之差。这些都是可以被解释的自然现象,与武学何干?

他与一位名叫“御灵”的师兄,冲突便是在这种理念差异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