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房共译,光影交错 he)

时令已过立夏,天气却并未彻底燥热起来,反倒因着连绵的阴雨,透出几分黏腻的湿凉。已近黄昏,天色沉得如同泼墨,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城市的天际线,仿佛随时会坠下来。雨从午后便开始下,起初是淅淅沥沥的,后来便成了绵密不断的雨幕,没有雷霆万钧的气势,只是执拗地、不知疲倦地敲打着世间万物。雨水顺着玻璃窗蜿蜒流下,模糊了窗外的景致,只在玻璃上晕开一片朦胧的水光。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土腥气、被雨水打落的树叶的腐败气息,以及一种无处可逃的、沉甸甸的压抑感。

然而,在梧桐公馆顶层那间宽敞的书房里,却是另一番天地。厚重的窗帘并未完全拉拢,留出了一道缝隙,恰好能窥见窗外被雨水笼罩的、模糊不清的城市灯火,如同浸在水底的、摇曳的光斑。室内只亮着一盏放置在宽大书桌一角的、老式的绿罩台灯。灯罩将光线收敛成一束温暖而集中的圆锥体,精准地投射在桌面上,照亮了一方被书籍、稿纸和零星笔墨占据的区域,仿佛舞台上的追光,将核心区域与周遭的昏暗清晰地分隔开来。灯光之外,书房的大部分空间都隐没在柔和的阴影里,使得这方光亮之地愈发显得静谧、私密,充满了一种沉浸式的专注氛围。

空气净化器低声运行,背景音则是窗外持续不断的、催眠般的雨声,沙沙作响,反而更衬出室内的宁静。空气中漂浮着旧书页特有的、微带霉味的馨香,混合着墨水的清冽气息,还有一种淡淡的、属于萧惊弦常用的安神线香的余韵。

萧惊弦穿着一件舒适的深灰色羊绒开衫,坐在书桌后那张宽大、符合人体工学的扶手椅上。他的膝上盖着一条薄薄的墨绿色绒毯。台灯的光线从他侧上方洒落,柔和地勾勒出他清瘦但已显安详的侧脸轮廓,照亮了他鬓角愈发明显的银丝,也让他专注阅读时微蹙的眉心和眼底沉淀的智慧显得格外清晰。他的气色比前两年又好了不少,那种病态的虚弱感已基本褪去,虽然行动仍需倚仗轮椅,体力有限,但精神世界显得愈发沉静、通透,像一口深潭,波澜不兴,却幽深难测。

此刻,他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握着一支铅笔,左手压着摊开在桌面的一本厚厚的、封面是深邃蓝色的外文书。书页的空白处,已经用极细的铅笔写下了一些清瘦而有力的、带着思考痕迹的英文批注和问号。他的阅读速度很慢,时不时会停下来,用铅笔轻轻点着某个词句,沉吟片刻,或者拿起旁边的放大镜,仔细辨认一下复杂的术语或引文出处。

书桌的另一侧,稍靠近灯光边缘的位置,萧逐云也伏案工作着。他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几本厚重的英汉词典和专业的电影术语辞典,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打开着文档处理软件。他正在进行的,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受托翻译一本在西方电影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着作《影像的隐喻与时间哲学》。这本着作以思辨深度和语言晦涩着称,充满了哲学、符号学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长句,对译者的专业素养和语言功底都是极大的考验。

萧逐云接下这项工作,一方面是基于自身学术兴趣和专业发展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未尝没有一丝私心——他知道,父亲萧惊弦虽然多年不直接参与理论争鸣,但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广博的阅读积累以及对电影本体的独到见解,堪称一座活的宝库。能与父亲共同探讨如此精深的理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或许也能让父亲在精神上保持活跃,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延续。

翻译工作已进行到第三章,涉及时间现象学与电影叙事的关系,难度陡然增加。萧逐云被一个关键术语 “temporal sedimentation” 卡住了。直译是“时间沉积”,但放在具体的理论语境中,显得生硬而缺乏表现力,无法准确传达原作者所指的、时间在影像叙事中如同地质层一样累积、叠加、并持续产生影响的复杂意涵。他尝试了“时间积淀”、“时光沉淀”、“时层叠加”等好几个译法,都觉得不尽如人意,要么过于文学化失之准确,要么过于僵化失之神韵。

他皱着眉头,用笔反复圈划着那个词组,又翻阅了几本工具书,仍不得要领。最终,他轻轻叹了口气,摘下自己鼻梁上的防蓝光眼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眉心,转过头,望向灯光中心沉浸于阅读中的父亲。

“爸,”他的声音在安静的雨夜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请教的口吻,“打扰您一下。这个词,‘temporal sedimentation’,您看怎么译比较妥帖?上下文是关于影像中过去时间如何像地质沉积一样,持续作用于现时叙事……”

萧惊弦闻声,从书页上缓缓抬起头,目光从老花镜片上方投过来,带着询问的神色。他极轻地“嗯”了一声,示意儿子继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逐云将笔记本电脑屏幕微微转向父亲的方向,指着那段标红的原文和自己的几个备选译法。

萧惊弦放下手中的铅笔和书,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更舒服地朝向屏幕。他接过萧逐云递过来的放大镜,凑近些,极其专注地阅读起那段英文原文和上下文。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缓缓移动,嘴唇无声地翕动着,仿佛在默读和品味。 窗外雨声潺潺,台灯光线下,他花白的鬓发和专注的神情,构成一幅沉静而庄严的剪影。

过了足有两三分钟,他才放下放大镜,身体微微后靠,陷入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轮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节奏。

“……‘Sedimentation’……地质学用语……意指物质在时间中层层堆积固化……”他沉吟着,声音低沉而缓慢,每个字都仿佛经过掂量,“用在时间上……妙。强调的不是线性流逝,是……残留、叠加、固化……形成某种……‘地质’般的结构力量……”

他顿了顿,抬起眼,目光锐利地看向儿子:“你试的‘积淀’……偏重文化、精神层面的积累,‘沉淀’……又太物理化学,静态了些。‘时层’……生造词,意思到了,但……不够雅驯,学术着作……亦需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