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推演成功的喜悦,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金梭”项目组内部激起一圈短暂的涟漪后,迅速被更深的沉寂所吞没。没有庆功宴,没有表彰大会,只有一份来自最高层的、措辞简洁的书面认可,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加繁重的任务清单——基于新架构,开始着手设计“金梭”系统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平滑迁移的详细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应用层面,容错率无限趋近于零。
周启明对陈曦的态度,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不再是纯粹的审视与加压,多了几分近乎平等的商讨,甚至偶尔会征询他对某些非技术层面决策的意见。但这种“信任”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更沉重的责任。陈曦感觉自己像被绑在了一架高速行驶的战车上,只能前进,无法后退。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先锋小组”内部。推演的成功确立了新架构的权威,也无形中将陈曦置于一个更高的、也更孤立的位置。一些原本潜藏的矛盾开始浮现。钱老等几位老专家在钦佩陈曦技术魄力的同时,也开始更频繁地强调“稳健”与“渐进”;而赵磊等年轻骨干则摩拳擦掌,希望借此东风,将更多激进的前沿构想付诸实践。陈曦必须在这两种倾向之间,维持着危险的平衡。
这天,周启明将陈曦叫到自己的临时办公室,递给他一份名单。
“迁移路线图的制定,需要接入更多外部专家和关联部门的视野。这是初步拟定的顾问团队名单,你看一下。”周启明语气平淡。
陈曦接过名单,快速浏览。名单上的人,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泰斗或实权人物,背景深厚。其中几个名字,让他眼皮微微一跳——这些人,与之前试图阻挠项目、甚至可能与王工背后势力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某些派系,关系匪浅。
“周总,这份名单……”陈曦抬起头,目光锐利。
周启明抬手打断了他,脸上没什么表情:“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到了这个阶段,不可能再关起门来搞建设。有些力量,你需要去面对,去沟通,甚至……去利用。把他们放在明处,比让他们在暗处使绊子要好。这也是上面的意思。”
陈曦沉默了。他明白周启明的逻辑,这是一种高层的政治智慧。但将可能存在的对手引入核心决策圈,无异于引狼入室,风险巨大。
“我需要在顾问团队的议事规则和权限上,拥有最终解释权。”陈曦最终开口,这是他必须坚守的底线。
周启明深深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可以。具体章程,你来拟定,我报批。”
拿着这份沉甸甸的名单,陈曦感到自己仿佛握着一把双刃剑。项目的边界在扩大,他需要应对的,不再仅仅是技术难题,还有更复杂的人际网络和权力格局。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与此同时,巴黎的陈玥,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网络攻防战后,并没有迎来期待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