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先生动用资源进行的反制和施压,虽然迫使对方暂时停止了攻击,但带来的“余震”却同样强烈。
首先是一些原本洽谈顺利的跨界合作项目,突然被对方以各种含糊其辞的理由无限期搁置。紧接着,几家与实验室有业务往来的材料供应商,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重新评估合作风险”的要求,暗示需要提高付款条件或提供更多技术细节作为担保。
最让陈玥感到不安的是,她在申请参加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国际材料科学峰会时,收到了组委会一封语气委婉却态度坚决的拒绝信,理由是“您的技术方向与本届峰会主题契合度不足”。而她知道,同期收到邀请的,包括几家背景深厚的大型军工复合体下属研究机构。
一种无形的、全方位的“软封杀”正在形成。对方不再使用粗暴的黑客手段,而是利用其在资本、产业和学术圈的影响力,开始系统地孤立和挤压她的生存空间。
“这是典型的‘规制性掠夺’。”汉斯先生在越洋电话中,语气凝重地分析,“他们无法在技术上超越你,或者直接夺走你的成果,于是就利用规则和影响力,让你无法将技术商业化,无法获得必要的资源和盟友,最终要么屈服,要么在孤立中耗尽资源而亡。”
陈玥感到一阵窒息。这种来自体系内部的排挤,比面对面的刀光剑影更难应付。她可以防御网络攻击,却难以对抗整个行业生态无声的联合抵制。
“涅盘”计划在秘密加速进行。核心数据被分散加密备份,位于瑞士和新加坡的备用实验室地点也在悄然筹备中。但她知道,这只是最后的退路,一旦启用,意味着她将彻底离开巴黎这个全球时尚与科技的中心,前期积累的一切人脉和影响力都可能归零。
就在她感到前路迷茫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敲响了她工作室的门。
来者是国内一家顶尖理工大学的副校长,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明山教授。李教授年约五旬,气质儒雅,是国内新材料领域的权威之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玥女士,冒昧打扰。”李教授开门见山,笑容温和,“我在一些国际期刊上拜读过您关于生物发光材料与智能织物结合的预印本论文,深受启发。这次来巴黎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特意前来拜访,是想和您探讨一下合作的可能性。”
陈玥有些意外,谨慎地将李教授请进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