衫斯的首次家访,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男团们心中漾开了更大的涟漪。那个男孩的言行举止,像一套精密却无法解析的密码,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表面的“无害”结论并不能打消他们深层的疑虑,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探究欲——一个四岁的孩子,为何会拥有如此超越常理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
“长期观察”的决议被迅速且高效地执行。诸葛亮动用了更深层次的人脉网络,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户籍信息;韩信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开始留意衫斯日常生活中任何不寻常的细节;赵云和守约则负责在与希流的日常交流中,看似无意地收集更多关于衫斯家庭和习惯的碎片信息;甚至连李白,也一改平日的跳脱,认真回忆起与衫斯接触时每一个耐人寻味的瞬间。
线索,在耐心和方法的交织下,开始一点点浮现。
首先是由诸葛亮主导的信息深挖。他避开了常规渠道,通过一些特殊技术手段和人际网络,对衫斯那对“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父母进行了更彻底的背景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这对父母并非普通的学者,而是隶属于一个高度机密、专注于前沿人工智能与神经网路链接技术的私人研究机构,其研究领域涉及意识上传、深度学习与外部信息库的直接交互等堪称禁忌的领域。
“这个机构……名声并不好,”诸葛亮在内部会议上,神色凝重地向其他人展示着有限的资料,“有传闻他们进行过一些游走在伦理边缘,甚至是被明令禁止的人体实验,尤其是……针对婴幼儿早期大脑开发的极端研究。”
“人体实验?!”守约的声音瞬间绷紧,脸色发白。
韩信的拳头无声地握紧。
赵云的眼神变得锐利如鹰。
李白倒吸一口凉气:“不会吧……那小子的怪模样,难道是……”
“尚无直接证据表明衫斯是实验体,”诸葛亮打断了他的猜测,但语气沉重,“但他的父母长期身处这样的环境,并且,根据零星的出入境记录和医疗记录碎片显示,衫斯在婴儿时期,有大约一年的时间,是跟随父母在那个机构度过的。”
这条线索像一道惊雷,劈开了迷雾的一角。
与此同时,韩信通过持续观察,发现了一个极其细微却关键的规律。每次他去接希流,如果衫斯也在,他总会注意到衫斯偶尔会有一个极快速、轻微的眼球颤动,同时手指会无意识地在腿侧极快地敲击,节奏奇特,不像孩童的无意识动作,更像是一种……编码习惯?或者是在接收、处理某种看不见的信息流?
“那不是小动作,”韩信在会议上冷静地陈述,“那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近乎本能的反应模式。他在……‘接入’什么,或者是在处理超负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