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镜城”概念专项小组的核心成员,对林薇而言,如同被骤然推上了聚光灯最为炽烈的舞台中央。她不再仅仅是项目部那个不起眼的、需要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的助理,她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更高层的会议纪要中,她的意见开始被更多人倾听和讨论。
专项小组由陈总监亲自挂帅,组员囊括了市场、技术、设计、财务等各部门的精英骨干。当林薇第一次踏入这个小组的专用会议室时,她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或明或暗的打量目光。好奇、审视、质疑,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排斥。
一个空降的、背景成谜的“破产千金”,仅凭一个听起来有些天马行空的概念,就获得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很难不引人遐想。
陈总监开门见山,明确了小组的任务:「‘镜城’概念是顾总亲自点名的重点方向,我们的任务是在一周内,完成概念的深度可行性论证,并拿出初步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框架。时间紧,任务重,希望大家通力合作。」
会议开始,讨论很快进入实质阶段。技术部的负责人,一位姓吴的资深工程师,首先提出了质疑。
「林助理提出的‘虚实结合’理念很有前瞻性,」吴工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谨但带着技术人士特有的直接,「但大规模、高精度的AR/VR场景渲染和实时交互,对硬件、网络和算力的要求是极高的。以目前民用级别的技术,能否支撑起整个商业综合体的沉浸式体验?投入成本会不会是个无底洞?」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林薇身上。
林薇早有准备。她没有慌乱,而是翻开自己带来的笔记——上面是她这几天恶补相关技术知识和市场调研的结果。
「吴工的问题非常关键。」她声音清晰,语速平稳,尽量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以免显得突兀,「我查阅了目前几家头部科技公司的最新研发进展。在边缘计算和5G-Advanced网络架构下,局部区域的高质量AR渲染已经可以实现。我们可以考虑分阶段实施,前期先在核心体验区、旗舰店铺和主题街区进行试点,采用‘云-边-端’协同的方案来控制成本和验证效果。同时,我们可以寻求与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分摊研发风险和投入。」
她列举了几家国内外在相关领域有突破性进展的企业名称和一些公开的测试数据,虽然不算顶尖机密,但足以证明她并非信口开河。
吴工沉吟了片刻,微微点头:「分阶段和寻求合作……这个思路是可行的。具体的技术可行性,我们需要尽快组织一次内部评估。」
技术关卡暂时稳住,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又抛出了新的问题。
「即使分阶段,前期的技术采购、内容制作和系统集成费用也必然远超传统方案。」财务总监是个精干的中年女性,目光锐利,「投资回报周期如何测算?AR/VR体验带来的客单价提升和滞留时间延长,能否覆盖巨大的增量成本?我们需要更详细的数据模型。」
这个问题更棘手,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生死。
林薇深吸一口气,她知道,此刻不能退缩。「关于财务模型,我初步设想,除了传统的租金、销售分成,我们可以开拓新的盈利点。比如,向入驻品牌收取数字场景定制服务费;举办付费的虚拟发布会、数字艺术展;甚至开发基于‘镜城’IP的线上虚拟商品和会员体系,创造持续性的线上收入。这些非传统收入来源,可能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极。」
她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只是初步方向。具体的测算,需要市场和财务的同事一起,建立更精细的模型进行推演。我愿意全力配合。」
她的回答,既有大胆的想象,也保持了理性的克制,将专业问题抛回给了对应的部门,展现了合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