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你走的不是路,是四百年压的肩

他本名李寂,因能承载残魂而被刘忙选中,作为沟通阵亡将士的桥梁,人们习惯叫他“小碑”,渐渐忘了他的本名。

此刻,他头痛欲裂,无数残魂的执念与孩子们的愿望混杂在一起,几乎要将他的神智撕碎。

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时,一阵清越的铃声响起。

阿玉赤着双足,手腕脚踝系着银铃,悄然来到他身边。

她没有说话,只是随着铃声翩然起舞。

她的舞步轻盈而玄妙,仿佛不是踩在地上,而是踏在某种无形的韵律上。

随着她的舞动,那些缠绕在小碑周围的驳杂魂力,竟被一股柔和的力量引导、梳理、然后缓缓消散。

一曲舞毕,孩童们看得痴了,竟忘了先前的请求,笑着闹着散去。

小碑的脸色恢复了些血色,他靠着石碑,苦笑道:“多谢。”

阿玉递给他一个水囊,轻声说:“他们说你是大王的传声筒,但你不是。你是桥,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但桥若总是承载它承受不起的重量,是会塌的。”

小碑喝了口水,望着天边残阳,低语道:“我只想做个守灯人,为那些回不了家的人照亮最后一程。可现在,所有人都想把自己的灯,交给我来点。”

当天深夜,小碑独自一人来到营地外的道路旁。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琉璃瓶,瓶中装着一团跳跃不定的信火。

这是他与亡魂沟通的媒介。

他挖了一个小坑,郑重地将信火瓶埋了进去,然后用土掩好。

他对着隆起的小土包轻声说:“从今往-后,你们有什么话,就直接对着西边喊吧。他听得见。别再通过我了。”

做完这一切,他感觉脑海中那片喧嚣的海洋,终于退潮了。

中军大帐内,烛火通明。

伏德手捧一卷竹简,神情严肃地对刘忙进言:“主公,道统已立,万民归心。然则,民间将您视若神明,长此以往,恐成新的谶纬之说,反受其累。臣以为,当行‘去神化’之策。”

刘忙抬起头,示意他继续。

“臣建议,在各地设立‘归心院’。”伏德展开竹简,“不再祭拜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将那些为大汉流血牺牲的将士、为民生呕心沥血的先贤名录供奉其中。百姓可入内纪念,学习他们的事迹,敬其行,而非拜其灵。如此,可将这股祭祀之力,从对您的个人崇拜,转化为对整个大汉精神的认同。”

小主,

刘忙缓缓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说得好。要让百姓永远记住的,不该是虚无的魂魄,而是他们自己和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流过的每一滴汗。”

一旁的去卑听得热血沸腾,他一步踏出,单膝跪地:“主公!末将请命,将‘归心军’设为常制!我愿率草原上归心的胡汉将士,以此为号,永镇北疆,为主公的道统筑起第一道屏障!”

“不可。”刘忙却摇头,亲自将他扶起,“去卑,你要记住,归心阵真正的力量,不在于阵法本身,而在于每一个士兵心中那份‘愿归’的执念。一旦将其设为制度,日复一日地操练,那份本心就会被消磨,最后只剩下空洞的阵型,与寻常军队再无区别。”

他拍了拍去卑的肩膀,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巡行结束后,你即刻返回草原,传我的令:凡是愿意归附大汉的部落,不论出身,皆可南下,授田免税三年。若不愿归附,亦不强求,绝不兴刀兵。归心,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门,而不是筑起一道墙。”